地下室现浇混凝土圆弧外墙体单侧支模施工技术

来源 :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yyang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地下室现浇混凝土圆弧外墙体单侧支模施工技术进行了介绍。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一、二期工程交接处地下室为圆弧形钢筋混凝土墙,圆弧墙长度为140m,高度12.59m,且一、二期外墙之间距离只有320mm。受现场条件限制,该工程外墙采用单侧支模施工方式。采用单侧支模技术,成功地解决了地下室一、二期交接处无施工作业面的难题,拆模后混凝土墙面光洁美观,达到了清水混凝土要求。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介绍了氟碳面漆的防腐耐候性能,较详细阐述了桥梁钢结构用氟碳面漆的选择原则以及试验检验、工艺制定、涂装施工、质量控制等重点环节的控制方法。
由于群锚效应的存在,群锚受拉承载力低于单根锚栓承载力之和,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埋置深度、锚栓边距、间距等。以粘结型锚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0d和15d两种埋深下的群锚受拉试验,二者的破坏形态均表现为钢材破坏,埋深15d时承载力更高,基材混凝土表面的破坏程度更小,锚固性能较好。通过有限元计算发现,当锚栓边距达到8d、间距达到16d以上时可不考虑群锚效应影响。在分析比较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群锚
浮重比是水中悬浮隧道结构的重要控制参数。本文通过模型实验,研究了不同浮重比的水中悬浮隧道在波浪作用下的动力响应。针对锚索固定式水中悬浮隧道,在一定条件下将其锚索简化为水平和竖直方向的线性弹簧。实验中保持相同的波浪载荷条件,研究了SFT管段的动力响应受其浮重比影响的规律。
本文以一座跨径布置为90m+2×170m+90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该桥健康监测,特别是支座位移和温度监测的情况。结合该桥支座位移和温度的一年多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两者的相关关系,提出了基于长期统计数据95%置信区间的支座状态的评价方法,对日常天气和台风天气下支座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支座纵向位移和环境温度呈现显著的线性相关性,支座工作状态良好。
利用SPO非线性分析得出了结构基本周期随地震作用逐渐变大而延长的基本规律,并得出了增量动力分析中结构随地震作用提高渐进的软化及损伤过程,提出了渐变的增量动力分析IM函数。经与弹性反应谱和Cordova双参数模型比较,使用该函数作为烈度指标对IDA曲线收敛有一定提高.研究结果可应用于基于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和构件进入塑性阶段而会发生弹塑性损伤,正确的模拟结构进入非线性状态后的力学行为对评价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纤维单元及多弹簧单元等宏观单元对CFRP混凝土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梁及剪力墙进行了构件弹塑性分析,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宏观单元对混凝土构件弹塑性模拟的适用性。对采用纤维单元对足尺钢框架振动台试验进行数值分析,表明经过构件层次的力学行为校对后的纤维单元模型
为研究石笼单元的基本力学性能,本文进行了4个石笼单元的无侧限压缩试验,研究了石笼单元压缩过程中的基本受力变形性能及应力-应变特征及变形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压力作用的初始阶段,石笼单元呈现弹性性质,填充密实单元的弹性模量较大;随着荷载加大,石笼单元的应力-应变曲线波动上升;各侧面发生不同程度的侧向变形,通常中部变形较大;加大金属丝直径对提高石笼单元抗压承载能力起到较大作用;拉结筋起到了限制局部网面
本文对基于连续介质细观力学的四种均匀化经典理论,即稀疏解法、Mori-Tanaka方法、自洽法和广义自治法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假定复合材料由夹杂和基体组成的二相材料,采用随机夹杂模型程序,建立复合材料数值模型。将有限元数值试验得出的复合材料宏观有效弹性模量与上述经典理论顶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对这些理论的适用性进行讨论,并给出各自的适用范围。应用上述理论预测含刚性夹杂或空洞的复合材料有效弹性性能并对
本文利用梁、板衰减状态的定义,获得圆轴扭转时衰减状态的必要条件。从圆轴扭转问题出发,利用扭转圆轴的位移场所满足的方程以及互易定理,获得精确到各阶的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其中应力边界条件与传统圆轴扭转的边界条件一致,位移边界条件是新获得的。通过扭转圆轴的分析解,可以证明这些边界条件是必要的。
针对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特点,在传统的以层间位移角作为性能水平划分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由层间位移角与塑性铰发展机制相结合的综合划分标准:即以层问位移角反映结构宏观变形量,以塑性铰发展程度、数量及位置等参数反映结构各构件的裂缝和变形等微观变形量。因此,在《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CECS 160:2004)(1)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水平划分的基础上,以宏观变形量来实现对典型的性能水平(即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