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季风爆发前罕见连场暴雨的特征及成因

来源 :2014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l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5月中上旬南海季风尚未爆发,广东一周内罕见地连续出现三场区域性暴雨(下称"连场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从降水时间特征和环流形势对比了连场暴雨和持续性暴雨的异同,并应用局地经向环流数值模式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中高纬度的阻塞形势建立对广东5月连场暴雨和6月持续性暴雨发生均尤为关键,连场暴雨期间阻塞高压位于乌拉尔山附近,降水与中纬度短波槽南下密切相关;而持续性暴雨期间阻塞高压偏东位于亚洲大陆中部,降水主要受热带西南季风北推影响.尽管大尺度环流背景相似,但三场暴雨过程天气系统配置差异较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连续三场暴雨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温度平流和西风动量输送.潜热加热是此次连场暴雨的正贡献和正反馈的最直接因子,而西风动量输送和温度平流对暴雨发生有一定触发作用和指示意义(超前0~1.5d).因此,分析和预报季风爆发前的连场暴雨过程,应注意中高纬度地区西风动量输送、冷暖平流活动和相应的天气形势演变.
其他文献
根据NCEP/NCAR提供的1960-2009年月平均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低纬高原5月逐日日降水资料,应用奇异值分析(ESVD)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海温变异与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极端降水事件年际及年代际变化之间关系,统计诊断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中国低纬高原区5月极端降水与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之间都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得到了海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小时雨量、FY-2E静止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云降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催化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受低压系统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湖南地区水汽输送强烈,有利于降水云系维持.湘南地区对流发展旺盛,降水较强;湘东地区以积层混合云为主,降水强度较弱.光学厚度与地面降水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催化后,高层的回波最先出现明显的响应,回波强度出现增长;低层回波
监测资料显示,2013年夏季黑龙江省降水453.0mm,比常年偏多33%,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1位;全省共有54个台站次降暴雨,3个台站次降大暴雨.松花江、嫩江干流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黑龙江干流则发生了自1984年以来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气候背景分析表明,黑龙江省已进入多水时期.洪水发生前期秋、冬、春降水异常偏多江河水位高.7月环流形势上,亚洲中高纬地区盛行两脊一槽型,8月盛行宽槽型形势
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考虑土壤含水量饱和度的动态临界雨量山洪预警方法.该方法采用新安江模型计算流域的土壤含水量饱和度,根据土壤含水量饱和度以及山洪发生前6h、12h、24h等三个时间尺度的最大降雨量,应用基于最小均方差准则的W-H(Widrow-Hoff)算法分别建立三个时间尺度的山洪预警动态临界雨量判别函数.利用该方法,结合淠河流域2003-2009年地面雨量站降雨资料以及17次典型洪水过程
目前,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预警系统(SWAN)可生成高分辨率回波产品,但应用该系统自带的降水Z-I关系对辽宁地区降水预报误差较大,特别是对强降水会产生低估现象,这对暴雨预警的量级、时间都有很大影响.因此,为得到精度更高的高时空分辨率格点雷达定量降水预报产品,综合利用辽宁及周边区域9部多普勒雷达的回波强度拼图资料与稠密的气象自动站雨量计降水量观测资料,建立适合辽宁本地区的降水Z-I关系,改进雷达定量降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下发的T639全球谱模式数值预报资料与西北四省区108个台站08:0024h降水实况资料,通过引入幂指数参数方案,在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之前,对降水实况要素进行预先数学处理,遴选出各站的最优参数,从试验对比中发现:当所选参数≥4.7时,所选参数对应所得预报结果失效;参数<1.5被选中为最优参数的几率较大,特别是参数∈(1,2]时的效果与其他区间相比较好,其中参数为1.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EC数值模式预报产品、主观降水预报产品及中尺度数值模拟资料等对2013年6-8月四川盆地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预报检验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EC模式对盆地暴雨存在强度偏弱、落区偏西或偏北的预报偏差,低层动力条件预报偏差和对低空急流附近暴雨预报偏小等是导致暴雨预报偏差的主要原因.模式动力场的预报偏差可能源于复杂地形的影响:本应在盆地西部绕流的低层偏东风或东北风吹向更偏西的高原
本文将利用广东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网)资料,详细分析3月20日白天强对流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结构特征和风廓线雷达(网)探测的低层风场特征.结果可见:造成东莞强对流极大风的因素比较复杂,也比较罕见.单体发展经过了单体弓形回波到超级单体,再减弱为强单体等复杂过程.在此期间,径向速度场以辐散气流为主,间中镶嵌有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即在发生下击暴流的间中,产生了F2级龙卷,并伴有冰
对低涡暴雨的预报不仅取决于对低涡移动路径的把握,也与低涡的结构及其演变关系密切.利用NCEP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结构特征和暴雨机理分析表明:西南涡的生成过程包含着高原涡的耦合诱发,西南涡的生成、发展与干位涡向对流层低层扰动下传有关;中高纬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对峙加强了系统的斜压性,使低涡中心向上伸展的位涡柱和正涡度柱具有向西倾斜的结构;成熟的西南涡具有中尺度非对称的显著斜压结构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 long-duration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 (MCS) with extreme rain-fall (451 mm in 16 hours) over the western coastal region of Guangdong on 10 May 2013 during the Southern 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