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医学院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全国医药院校社科研究协作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el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齐哈尔医学院在办学实践中,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以自身历史文化发展背景为基础,充分吸收传统文化和医学文化中的精华要素,着力打造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引领师生价值取向的“大医文化”,全力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现,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他文献
树立中医文化内涵,就会发现中医文化内涵与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诸多目标是一致的。对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就可以发现中医文化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同时指出,中医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因此,在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应继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精神,加大对中医文化的研究,梳理中医文化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中医文化这一优势资源,加强中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医学院校要特别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医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医疗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为病人负责的责任意识。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具有其他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点,更应该具有中医药院校专业教育的特色。因此,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具体情况,探索思想政治理论的特色化教育方法和形式,才可以有的放矢,有效地解决存在于学生中的思想问题。
本研究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2课题组对北京市医学院校本科生开展的一项调查,目的是从医学生的角度了解北京市医学院校在专业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以及职业素质教育三方面的实施情况。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医学研究的深入和医学服务体系的社会化,现代医学的人文化、社会性愈益凸现,医学模式也体现为由科学求真向人文至善的转化。指出,由真到善的过度,意味着科技活动超越自身,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这也证明了价值认识与科学认识虽然是有区别的,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二者本来就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人的实践认识之中。只有二者的结合,医学才能真正成为合人目的的创造活动。
本文试图归纳出中医思维的十大特色,包括整体观念;人本观念;重阴阳五行;恒动变易;思外揣内、取象比类;重用轻体;辨证论治;知常达变;顺势而至、以平为期;养胜于治、治本为上。以期进一步明确中西医在思维方式上的分野,为中医学的现代化作理论上的准备。
文章分析了安徽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可能,论述了安徽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障碍:省城文化定位不明导致区域文化认同度不高;省城文化心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省城文化没有孕育特色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省城文化对淮河流域文化挖掘不足。提出了安徽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的路径:统筹区域经济资源,强化经济发展的文化支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强化文化发展的经济支柱,加快建设
笔者在对我国医药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轻视新出现的医患关系问题和医疗改革等问题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和作用;忽视伦理道德和科学技术理论对医药院校的特殊意义;没有根据医药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轻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提出了以下提高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对策:要把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要注重培养医药院校学生强烈的
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偏重政治原则教育,轻视对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偏重技能教育,弱化人文教育,轻视对学生“以人为本”的医护理念的培养;过分倚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效,忽视了全员教育,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偏重于在校期间的教育,忽视临床实习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增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设计: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整合课程体系,加
近几年来右江民族医学院从与新生思想、学习及生活实际相关的“到校学习的目的”、“对学医的选择”、“最关心的问题”、“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德育课的态度”、“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喜欢那类书籍”等问题开展问卷调研和个案访谈。本文主要针对前6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重点探讨如何搞好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并提出从以下五方面探讨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现代大学职能的核心是育人。大爱精神在高校的弘扬与培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的内涵,联系着师生的思想情感,连接着物质文化的建设导向,影响着学校的制度设计。肩负着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的高等教育,其发展的源动力系于爱的情感,把大爱融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之中,是新时代新形势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