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优化苹果主要病毒RT-PCR检测样本采集及保存方案,提高病毒检测的可靠性,为实现果园无毒化栽培奠定基础.以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kin scar viroid,ASSVd)、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spot virus,ACLSV)、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ApM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
【机 构】
: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保定071000
【出 处】
: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暨植保科技奖颁奖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化苹果主要病毒RT-PCR检测样本采集及保存方案,提高病毒检测的可靠性,为实现果园无毒化栽培奠定基础.以携带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kin scar viroid,ASSVd)、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spot virus,ACLSV)、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ApM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的苹果植株为试材,比较了两套RT-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选择灵敏度较高的RT-PCR检测体系,在不同月份采集苹果树不同组织部位,进行RT-PCR检测效果的比较;然后,比较样本两种不同保存形式的检测效果,以及在不同温度下保存不同时间的检测效果.一年中以10月苹果植株各组织部位ASSVd、ACLSV、ApMV、ASPV4种病毒的检出率较高,各月均以冠层下部一年生枝皮和根皮组织检出率相对较高,而对于ASGV,一年中以4月苹果植株各组织部位的检出率较高,各月份以冠层上部一年生枝皮和根皮组织检出率相对较高;用报纸包裹枝条方式保存的样本检测效果优于锡箔纸包裹枝皮粉末的样本.4℃、25℃保存的样本4种病毒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温度保存相同时间的样本.ASSVd、ACLSV、ApMV、ASPV RT-PCR检测的适宜时期为10月,冠层下部一年生枝皮为适宜检测部位,ASGV的适宜检测时期为4月,适宜检测组织部位为冠层上部一年生枝皮.在方便采集的时期,根系也可作为各病毒RT-PCR检测的组织部位.样本采集后,以枝条保存的检测效果优于枝皮粉末,样本保存适宜温度为4℃、25℃,3天内可保证5种病毒的检测可靠性,5天内保证除ApMV其他4种病毒的检测可靠性.
其他文献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土传病害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本研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在中植棉KV-3中沉默了与陆地棉抗病相关的3个NBS-LRR类基因(GhFLS2、GhMRH1、GhEBF1)和2个WRKY基因(GhWRKY29、GhWRKY33).
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其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明确大丽轮枝菌致病力变异情况,可为棉花抗病品种选育推广及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次以湖南省各主产棉县(区)分离的77个单孢黄萎病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培养特性、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致病性.结果 表明:供试菌株在PDA平板上的菌落形态差异明显,根据微菌核产量及菌落特性,将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世界性检疫细菌性病害,通过种子传播,能严重为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在世界各国的西、甜瓜产区普遍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革兰氏阴性菌,主要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3SS)将效应子(effector)直接注入宿主细胞体内,达到致病的效果.静止期/一般应激反应si
光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在植物病原互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光可以影响植物病原细菌在侵染寄主过程中的致病性.非光和细菌中存在一类可以通过感受红光进而调节细菌生理生化活动的蛋白,即细菌光敏色素(bacteriophytochrome photoreceptors,BphPs).该类蛋白在植物病原细菌中可参与调控多种致病力表型,如:群集运动、群体感应、胞外水解酶等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是发
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引发的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BFB)是检疫性种传细菌病害,能严重为害西瓜、甜瓜等葫芦科作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西瓜噬酸菌的具体致病机理尚未明确,目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缺乏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因此急需对西瓜噬酸菌的致病机理进行研究,以为果斑病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指导.AAA ATPase (ATP
伏马菌素(Fumonisins,FUM)是由镰孢菌产生的可对动物产生神经毒性如马脑白质软化等的双酯类真菌毒素.为了探明引起苜蓿根腐病的镰孢菌是否具有产伏马菌素的潜力,以便进一步分析可能造成苜蓿饲料中含有该毒素而对牲畜产生影响,本研究利用已报道的检测伏马菌素基因的引物FUM8 rp679/rp680,对分离自苜蓿根腐病症状样品上的具有致病性的镰孢菌进行DNA PCR扩增.rp679序列为5-CGTA
玉米大斑病是一种重要的玉米叶部病害,流行年份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玉米大斑病的病原为玉米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属于异宗配合的子囊菌,虽然有性生殖在自然界中还未发现,但存在A、a交配型菌株和Aa两性交配型的菌株.为明确两性菌株的出现频率的变化,采用张泗举设计的特异性引物扩增交配型基因Mat1和Mat2,对2016年和2017年采集的667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交配型
玉米受到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后会释放一系列的次生代谢物(主要为萜类化合物)进行防御,在这一过程中萜类合成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玉米TPS6基因编码一个倍半萜合成酶,产物为β-macrocarpene和β-bisabolene.已有研究表明病菌及害虫为害玉米后都会诱导TPS6的表达,这表明TPS6基因可能参与玉米的抗病虫过程.
在中国北方玉米秸秆还田麦区,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纹枯病已成为小麦重要土传病害之一,并在河北麦区上升为小麦第二大病害.为明确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接种4种经含玉米秸秆腐解物培养基继代驯化培养的禾谷丝核菌后,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表明,在添加有玉米秸秆腐解物的1/2 PSA培养基中连续培养多代后,RV1
为明确我国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种群多样性,利用Rep-Pot2-PCR技术对我国不同谷子产区的249株谷瘟病菌DNA进行扩增和指纹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扩增条带范围为1~13条,片段大小在0.38~22.3kb,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复杂.基于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0.85相似水平下,2015年的133株谷瘟病菌菌株共划分为20个遗传宗谱,包含一个优势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