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大火成岩省长英质岩浆岩成因:锆石Hf-O同位素证据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了该大火成岩省中粗面安山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法探讨其源区特征和演化过程。
其他文献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藏南冈底斯弧岩浆作用具有显著的幕式特征。本文通过对冈底斯弧白至纪侵入岩进行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工作,结合对文献数据的收集整理发现:幕式弧岩浆作用本质上是大陆地壳生长过程。
本文对延边开山屯地区及附近的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碎屑岩及其中的火成岩岩块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确定了火成岩岩块来源及形成构造环境,限定了碎屑岩的时代及物源,探讨了开山屯地区晚古生代的构造亲缘性及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时间。
对吉黑东部地区早中生代火成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包括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确定了这些火成岩的形成时代,探讨了它们的岩浆源区及性质,阐明了吉黑东部地区早中生代火成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机制,同时对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开始时间提出了制约。
南召和马市坪盆地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北部,与华北克拉通南缘相邻,盆地内碎屑沉积物记录着北秦岭中生代构造演化历史.通过对南召和马市坪盆地砂岩、砾岩中碎屑锆石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及原位Hf同位素分析,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和野外沉积特征,限定了中生代自下而上分布的太山庙组、太子山组、南召组、马市坪组的沉积时代和物源属性,进一步通过物源分析讨论了北秦岭中生代构造演化.
建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锆石年代学信息与俯冲-折返历史的关系,是探讨俯冲带动力学过程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吉尔吉斯北天山的阿克秋兹高压变质岩为实例,探讨锆石成因与俯冲带岩石变质历史.阿克秋兹变质地体位于科克其塔夫–北天山构造带南部,其南北两侧分别为格伦维尔期花岗片麻岩地体(Kochkorka杂岩)和含有Dzhalair-Naiman蛇绿岩(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增生杂岩.在吉尔吉斯北天山阿克秋兹附近
大陆地壳下覆有熔体亏损的刚性陆下岩石圈地幔,以避免来自软流圈的对流破坏.作为地壳熔体抽离后的残留,SCLM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和上覆地壳耦合,即SCLM的形成年龄应该和上覆最古老地壳的形成年龄一致.确实,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壳-幔耦合效应,尤其是在克拉通地区.同位素方面,因为地幔部分熔融过程中元素不相容性的差异,相对于Rb、Nd和Hf,残留的SCLM更倾向于富集Sr、Sm和Lu,这就导致岩石圈地幔在
对福建东南沿海的上营岩体、金刚山岩体、塔潭岩体和白石山岩体(主要由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进行了研究,以厘定福建东南沿海白至纪高硅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及演化机制。
大兴安岭北段阿里河镇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上属于新林-吉峰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和兴安地块的汇聚部位.区内出露的地质体主要包括新元古代蛇绿岩、晚古生代大乌苏杂岩、玛尼吐组火山岩及中生代花岗岩体.阿里河镇岩体岩石组合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钾长石多数为条纹长石,普遍暗色矿物含量较低,岩石发育晶洞构造,镜下鉴定中识别出白岗岩和细晶岩,并与伟晶岩伴生.
本文对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二叠纪至早侏罗世的火成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合区域沉积建造组合,对两个地块的拼合历史及牡丹江洋的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钙碱性I型花岗岩通常具有较大的成分变化范围,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是这一变化的主要机制,但并不清楚哪一种起主导作用.针对这一问题,选择秦岭造山带三叠纪温泉花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包括地球化学(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锆石U-Pb定年、Lu-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和相平衡模拟计算.研究表明,地壳部分熔融过程和随后的分离结晶过程都对钙碱性Ⅰ型花岗岩的成分变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