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季风区夏季海气系统位相关系的特殊性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ner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28年的月平均降水、海温、OLR、海平面气压等资料,通过同期相关、滞后相关和回归分析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夏季海气相互作用的特殊性和不同海区大气影响海洋的可能机制,得到以下结论:中高纬海域和低纬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机制不同,对于低纬海域来说,海洋对大气的强迫是主要的;对于中高纬海域来说,在春季和秋季,大气对海洋的影响是主要的,而在冬(夏)季,北(南)半球中高纬海域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更显著。与全球海气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大体规律不同,东亚季风区夏季的海气相互作用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即由于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导致西太平洋暖池、中国南海以及黑潮区的海气相互作用机制发生改变,由其他季节以海洋影响大气为主转化为夏季大气影响海洋为主。虽然前期和同期大气对海洋的影响较大,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也同时存在,海温异常仍然可以影响后期的大气状况。在东亚夏季季风区的不同海区,与海温洋强迫大气的机制不同,大气也可通过减少到达海洋表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海表的气旋性涡旋,增加海表的蒸发冷却以及表面风应力拖曳,降低海表温度。但每种机制的作用范围不同,在有些区域,可以有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如在10°N~20°N之间,140°E以西,大气可以通过减少到达海洋表面的短波辐射,增强海表的气旋性涡旋,使得海洋在表面获得的净热通量减少的同时,Ekman抽吸产生的上升流引起冷水上翻,也使得海温降低。而在有些区域,只有一种机制单独起作用,如在10°N附近,大气主要是通过西风增强,从而增强海表的蒸发冷却降低海温。而在20°N~35°N之间的海区,大气则主要是通过东北风的风应力拖曳,使中高纬的表层冷水南流(或抑制向北的暖流),从而降低海温。总之,在这几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才形成从赤道到35°N之间,160°E以西特殊的海温与降水负相关区。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邵阳市的森林火灾发生的情况,分析了邵阳市森林火灾发生季节变化及环境气候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森林火险与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的关系,得到一个统计模式,运用模式较好地做出邵阳市及各县市的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实际使用效果较好.
针对未来8-17 d中期预报方法短缺的现状,将数值预报产品与历史资料有效结合和应用,以天气学、统计学为基础,通过关键区相似预报等方法,研制了一套以查询环流相似和气候概率为主的中期预报工具.它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的反映未来天气演变情况,降水、气温的总体发展趋势,对中短期暴雨等具体过程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延长了预报时效,具有推广价值.
本文采用了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水文资料和NCEP格点资料,对2005年出现在渭河、汉江流域一次秋季连阴雨中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总量大,地域集中,洪水汇流快,造成的灾害重.这次洪水是渭河下游、汉江干流1981年和1983年以来的最大洪水过程.渭河洪水有七大特点,汉江洪水有三个明显特点.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Pa的西风槽、700hPa以下的低涡
本文介绍了自动站故障分类、故障判断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故障排除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OSSMO 2004版地面气象测报业务系统软件投入使用,记录审核步骤发生了较大变化.针对自动站记录审核过程中遇到的容易忽视的问题,与同行进行交流,提出审核细节处理,有利于提高台站审核质量.
大量的观测事实表明自由大气动能谱与波数之间满足如下关系:在大尺度区域满足E∝k-3关系,过渡到中尺度区域表现为E∝k-5/3关系.本文通过使用基于半隐式半拉格朗日动力框架的全球/区域一体化模式GRAPES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然后计算GRAPES模式模拟的动能谱并与实际观测得到的大气动能谱比较,得到GRAPES模式能够很好地复制出实际大气动能谱的分布特征,包括从大尺度区域的E∝k-3关系向中尺度的E∝
在对历史上河南省冬春季沙尘天气的气候背景特点、气象要素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先后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卡尔曼滤波方法、对流层参数建立了1套定性和2套定量预报方法,并参考中国气象局沙尘暴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结果,建立了河南省沙尘天气的综合预报平台.
本文以结构分析方法分析了2006年6月3日发生在西安暴雨的前和过程中探空信息的大气垂直结构特征.分析表明,不仅暴雨发生前,和暴雨过程中,垂直探空信息的结构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并也揭示了突发灾害天气可预测性,和说明了突发性的核心问题在于结构特征的转折性,和大气的超低温,滚流方向等均是大气结构转折变化的先兆信息,而为区域性暴雨的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本文运用2002~2004三年江西省夏季12个供电地区的用电负荷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进行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分析,找出了对全网夏季用电负荷产生影响的典型地区的关键因子,剔除了经济增长水平不同,基础负荷增长水平不同对负荷数据造成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地描绘这种影响关系,建立了全省用电负荷预测模型,应用于2005年全网夏季高温用电负荷预测,其综合的平均绝对误差率为4.78%,优于预期的
本文应用连云港市6个气象台站1960~2006年气象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连云港市47a干湿趋势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湿润指数存在13~14年的年代际周期和准5年的年际振荡周期,并且都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季节平均的湿润指数的周期特征只有夏季与年平均最为相似,其他各季有一定的周期性,但不是十分显著;平均湿润指数在0.97~1.49之间,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