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分析了天水市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45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90年代为近50年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土壤蒸散发加大.90年代土壤含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为严重,春早、春末初夏早、伏旱出现几率最多.根据45年来干旱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引进影响系数,对主要夏
【机 构】
:
甘肃省天水市气象局,甘肃天水 741000 甘肃省平凉市气象局,甘肃平凉 744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了天水市地区干旱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土壤水分、干旱频次等45年变化特点.结果表明,90年代为近50年来降水的最低值,进入21世纪后,降水变率明显增大.气温自60年代总体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上升趋势明显,土壤蒸散发加大.90年代土壤含水量最少,水分亏缺最为严重,春早、春末初夏早、伏旱出现几率最多.根据45年来干旱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引进影响系数,对主要夏、秋粮种植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运用线性风险决策模式,提出适应干旱气候特点的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比例调整方案.
其他文献
根据郑州市1994-2006年夏玉米生物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生育期单株各器官的生物量变化和增长分配规律,得出: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单株各器官的重量变化过程在不同生育阶段不同,结果导致各部分干重占全株干重百分比的差异.总体上看,拔节前叶片增长较快,占比率最高,达68%~88%:叶鞘增长也快但所占比例一直不大,最高时占20%;茎在拔节-抽雄期增长较快,最高时占41%;果穗在抽雄后直线增长,最高时占63%
传统的观测水稻拔节方法为触摸水稻基部,用手感觉节的形成及拔节高度,但此方法具有较大的主观性。为弥补传统观测方法的不足,江西省农业气象试验站经过2年的水稻田间对比试验,尝试了一种新的水稻拔节观测方法,即在正常观测点外随机选取观测点,将水稻株(茎)连根拔起,剥开叶鞘,凭肉眼直接观测水稻节的形成和拔节高度.通过与传统的拔节观测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新方法观测水稻拔节更趋合理,能在水稻的拔节观测中应用。这可
植物的阳叶和阴叶分别处于不同的光环境中,气孔的生理特性对环境的响应不同,所以在计算冠层光合作用时区分不同受光叶片非常必要.本文以实验观测数据为基础.对棉花阳叶和阴叶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的变化等进行了比较,通过双叶模型和大叶模型对冠层光合作用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模型的计算结果普遍高于双叶模型.
为了建立天然牧草产草量区域预报模型,利用呼伦贝尔市所属16个旗县的气象台站1989-2005年的各时段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鄂温克旗天然牧草产草量观测资料,应用积分回归、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统计方法,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平台上,建立了呼伦贝尔草地天然牧草生物量区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基准单元预报模式模拟的拟合率较高,平均准确率为95%,试报2004年和2005年牧草产草量,相对误差分别在5
通过人工气候箱试验,证实了棉花障碍型冷害的存在.其主要影响因子有:最低温度、土壤湿度、棉花发育期等;主要发生于棉花花铃期,最低气温9-11.5℃都可以形成冷害.土壤湿度大危害重,光照条件也有一定影响.
按干旱发生的时期不同,将镇江市汛期干旱分为初夏干旱、夏秋干旱和汛期连旱三类,并将旱期结束天气形势转折分为入梅型、台风影响型和冷锋、切变型三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旱期天气形势特征和旱期结束天气形势转折特征.从干旱气象服务的实践需要出发,提出了对干旱实施动态监测的若干方法,包括预警期设置、预警期监测、预警意见发布、警报发布、转折形势预测和警报解除等。以2001年两例干旱为例,讨论了干旱动态监测方法的应用
我国南方早稻在抽穗期正逢雨季,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为确定不同的洪涝程度对早稻产量及产量结构因素的影响, 2007年在江西、湖南、湖北三地进行洪涝试验.通过减产百分率进行灾害水平鉴定,得出水淹1/2处3天、4天、5天为轻度影响,水淹2,3处3天、4天、5天,水淹4/5处3天、4天、5天受洪涝影响程度均为重度影响.
晚稻孕穗普遍期开始,根据干旱天数的不同分为5种旱害试验方法,研究杂交晚稻在旱害处理后产量结构表现,通过对试验样本产量与大田产量比较,综合减产百分率及土壤湿度鉴定灾害程度结果,得出自水稻土壤上方无水层开始,连续干旱10天开始出现重度干旱.
综合考虑水分亏缺量,持续时间、作物水分敏感度等几个因素,建立了农业旱灾综合评估指数.应用小波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冬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生育期不同时段旱灾指数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农业旱灾的演变趋势做了初步的探讨和评估,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进行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通过对棉盲蝽资料与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与统计分析,建立了棉盲蝽害气象等级长期与中短期预报模式,并对预报模式进行了同一农业气候区的多站应用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