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就业中的对撞:月湖村彝族雇工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间的冲突与调适

来源 :中国民族学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云南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内打工的月湖村彝族雇工的调查,了解到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花卉公司的现代化管理制度间存在不少冲突.作为就地就业的雇工,这些冲突显得更为突出.企业与雇工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去进行调和,以实现适应,但双方都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变和互相适应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雇工们的地位相对弱势,通过一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眼光审视,有利于缓和主雇之间的冲突。农民在为企业工作的同时,也期望获得一定的松绑与自由,这对于更好地维护雇工与雇主的关系、激励雇工的生产效率,也是有帮助的。
其他文献
本文以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运用旅游学中的舞台化真实性理论和体验旅游的相关理论,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更加合理化为目标,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坚持“保护为主,合理管理,适度开发”的原则。根据其特性和价值提出了营造真实文化氛围和场景使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旅游开发策略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造自主民族品牌,将文化打造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旅游商品的产业化开发策略.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以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是对其主体性的忽略乃至曲解,直接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成效,甚至造成对文化遗产的破坏甚至毁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即在于其主体性,作为非物质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民众是其当然的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性特质要求在其保护工作中必须贯彻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和在地化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势必以民众为核心,尊重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推动其创新和发展.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笔者以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的坎苏瓦特村和红坑村为调研点,通过访谈和观察了解两个相邻汉哈村落的民族交往的具体形式,结合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民族交往进行分析,并明确这些交往形式对于民族关系和各自村落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试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民族交往和民族关系研究提供案例.
"地方性知识"这一提法首先由民族学家格尔兹引进学术界,其后,逐步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这种知识是指一个民族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智慧对其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得人与资源相互和谐.笔者在贵州侗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侗族乡民有种植和食用糯稻的习惯,而对于糯稻的选择是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适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习惯;最后在祭祀的过程中使用糯米作为祭品,使其赋予"神性"
小说歌是畲族文学最主要、最丰富、最完美的文学载体,可谓一部完整的小说歌集,就是一部畲族的民族历史记忆.以系统论为理论视角,在内部界阈范围对"畲族小说歌"流传地区保护非遗实践的分形性征,运用横向与纵向、正面与反面的综合比较方法进行分析与思考.从个案中管见政府角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保护利用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分多个层面系统归纳与阐述分析政府在保护利用及传承"畲族小说歌"实践中多位一体的角色
民族地区旅游业是以特殊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旅游形式.近年旅游业迅速的发展,旅游地女性是重要的参与者,同时开拓了女性的视野,其参与动机、方式是多元化的.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乡为调研点,对旅游发展初期地的女性社区参与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当地不同民族女性在参与过程中由于受到地区经济环境、就业方式的选择、地区传统文化、家庭生活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
苗族从老挝迁徙到美国,经历了艰难的历程.40年来,苗族顽强生存,迅速发展,不断提高民族素质以及经济和文化地位,适应了多民族、多元复杂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环境,通过服饰文化等彰显着苗族的身份与民族个性,弘扬了民族文化,继承了民族传统,适应着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服饰文化特点.
本文从考释"它种"入手,以期能给中国南方先秦史研究提供一个新思路,证明南蛮是信奉五步蛇的民族,古代南方印纹陶上的几何形纹饰源于五步蛇,巴式青铜器上最常见的"手心纹"与甲骨文(巴)字的形体结构、台湾排湾族木雕上常见的"人头与蛇"的组合一样,表现的都是蛇与人(即图腾与祖先)之间的关系,这也证明台湾原住民中的五步蛇崇拜是大陆南蛮文化的孑遗.
鄂伦春族在漫长的融合、迁徙、发展和游猎过程中形成其独特的文化面貌,具有狩猎民族独特内涵的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皮文化和萨满教文化,非物质文化内容深厚而丰满,几乎涵盖了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特色是无人能取代的.因此旗政府应不断加大对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为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本文重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东干族的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民间习俗与宁夏泾源县回族相同处.结果表明中亚东干人在138年前,吃的是华夏大地的五谷,喝的是渭河清水。由于清政府腐败,对外软弱,对内高压,歧视压迫少数民族,导致民族内战,逼迫陕回家破人亡,迁徙国外。但陕回从来没有忘记祖国,在他们内部至今不认可“东干族”这个名称,只认可自己是回族。他们至今保留着100多年前中国陕回民族习俗传统,乡音未改,情愫依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