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稻区第四代稻纵卷叶螟成灾机制初探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淮稻区由于栽培制度、水稻品种的变革,中、晚熟粳稻已成为主栽品种,稻纵卷叶螟第四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部分虫源从原来迁出代转化为滞留种群,为害粳稻,影响灌浆成熟,对产量结构影响甚大.本文对第四代稻纵卷叶螟成灾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栽培制度变革、营养条件有利于第四代蛾量激增;秋季持续高温增加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在当地的滞留量;无节制施用高毒农药影响了天敌控制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植被科学常规样方法对云阳县人工柏木纯林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是:群落环境条件较差、物种较少、多样性指数低,柏木叶蜂虫害严重,急需加强管理和改造.在8个样地800m2的面积内有维管植物31科52属54种.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很低,特别是乔木层,只有0.113和0.265,各层比较灌木>草木>乔木.本文提出4种经营管理对策:①加强对虫害的监测、研究和
核糖体RNA基因(ribosomalRNAgene,也即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序列由于其长度适中、高度变异和进化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真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DNA序列测定和PCR-RFLP、RAPD、AFLP等技术,已经成功地通过ITS序列分析区分不同种的黑粉菌、疫霉菌、交链孢菌、哈茨木霉菌等真菌.当然,ITS序列分析也有其局限性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每年需要化学防治面积达3亿hm2次以上,使用农药100万t(制剂)左右,及时、有效地控制了生物灾害.但是,目前农民喷药广泛使用中小型施药机械,这些施药机械质量普遍不高,喷洒部件单一,雾化质量差,加之农民施药技术落后,使用大容量、粗雾滴喷洒,农药浪费和污染严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下大力量更新施药机械,改进施药技术,努力提高农药利用率,不断增强控制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的能力和
2003~2004年在福建、广东、贵州等地感染青枯病烟株根部及番茄根部分离出微生物菌系36个,以烟草青枯病病原菌青枯雷尔氏杆菌[Ralstoniasolanacearum(E.F.Smith)Yabuuchietal]为靶标生物进行了室内抑菌筛选,结果表明,6个没有抑菌效果,5个抑菌效果在70%以上,其他25个菌株抑菌效果在8%~51%.对5个抑菌效果在70%以上的菌系进行初步生物性状鉴定.结果表
1月中下旬,苹果棉蚜越冬后的第1代虫在7~8℃时就可开始活动.3月中下旬苹果开花后,若蚜就能迁入花蕊内寄生,且各时期均能迁入花(果)内,并可定殖于果柄、萼洼和果核上,形成异地扩散途径之一.无翅孤雌蚜全年有3个迁移活动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和11月上旬~12月下旬;不同株间的迁移也有3个高峰期,但均比同1株内的迁移时间推后约1个月.苹果绵蚜在一天内迁移虫量高峰期在12时
跳甲(Phyllotretaspp.)和油菜茎象甲(CeuthorrhynchsasperRoel.)是青海省春油菜苗期至蕾薹期的两类重要害虫,参试的10多种药剂对它们的防治效果均不及5%甲拌磷颗粒剂.因此,在青海省油菜生产上限制使用5%甲拌磷颗粒剂为时尚早,希望青海省有关部门及地方政府能够正确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建议农药管理部门加大对农药产品质量的检验监督,并在限制高毒农药使用上充分考虑青海省的农
烟草青枯病又称"烟瘟",是由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一种维管束病害,近年来,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温上升,细菌性青枯病的危害逐年加重,成为一些地区烟草农业生产主要障碍.本文对烟草青枯病拮抗细菌进行了初步筛选.
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倍受人们关注.本文总结了我国目前生物入侵的现状,指出其侵入途径,讨论了生物入侵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人畜健康等方面带来的危害,并提出治理对策.
取食分别用含亚致死剂量的cry1Ab和cry1Ac毒蛋白的人工饲料饲喂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进行继代抗性筛选,cry1Ac筛选了7代、cryAb筛选了10代后,与敏感品系相比,cry1Ab-R筛选品系对cry1Ab的敏感性下降1.54倍,cry1Ac-R筛选品系对cry1Ac的敏感性下降3.38倍.cry1Ab、cry1Ac对敏感品系幼虫影响较大,取食含毒蛋白的饲料后,幼虫体
植物虎杖提取物的D组分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活性显著,离体叶段法测定的EC50值为(0.627±0.16)μg/ml.在人工接种条件下,0.5%D组分水剂稀释500倍、200倍、100倍、50倍,田间施用1次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为49.0%~88.6%,施用2次的效果为66.5%~93.5%,自然发病情况下,稀释500倍~50倍施用1次的效果为76.2%~94.2%,其100倍和50倍处理的效果与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