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叠合盆地中的下古生界烃源层系已达高过成熟阶段,但仍然被认为与晚期形成的一些气藏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因此,古老的高过成熟烃源层与晚期形成的气藏之间的成藏过程是认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关键之一。基于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固体碳质沥青等特征,发现气藏中高含量的甲烷(97%)、储层中大量的固体沥青、流体包裹体捕获的高温度(180-220℃)、多相态(气
【机 构】
: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中国石油(北京)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出 处】
:
第四届油气成藏机理与资源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叠合盆地中的下古生界烃源层系已达高过成熟阶段,但仍然被认为与晚期形成的一些气藏有明显的成因联系。因此,古老的高过成熟烃源层与晚期形成的气藏之间的成藏过程是认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关键之一。基于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气藏的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固体碳质沥青等特征,发现气藏中高含量的甲烷(97%)、储层中大量的固体沥青、流体包裹体捕获的高温度(180-220℃)、多相态(气相、固相及三相)包体及包体成分的变化,均说明气藏为油裂解气。结合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成藏史分析,解释川东天然气藏成藏过程,揭示了现今气藏的形成演变,是古油藏经历了油气的生成、聚集、破坏乃至受热裂解为气藏的过程。
其他文献
为确保十运会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受十运会组委会的委托,江苏省气象局于2005年9月22日进行了一次火箭人工消雨试验。本研究利用大气所三维全弹性催化云模式对该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过量AgI的催化使得云中霰等大离子和过冷水含量减少,云雨碰并转化量下降,地面降水量减少。另外,把握住作业时机、位置和剂量是人工消雨取得最佳效果的必要条件。
台风及其引发的暴雨为安徽省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制订防台风工作应急预案,建立防台风工作机制,规范工作程序,落实防御措施,对减轻灾害损失非常必要。本文阐述了安徽省防台风工作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剖析了预案的结构特点,介绍了预案制订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对预案管理运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本研究利用六安市不同地理位置的4测站观测资料,分析了1960~1999年(40年)六安市初、终雷暴日各地域的差异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初雷暴日40年推迟了10天,变化趋势呈抛物线型,终雷暴日提前了20天,呈逐步下降趋势;雷暴期各地域不同,基本规律是:舒城>霍山>霍邱>六安;雷暴日的年均频数六安34.5天,霍山40天,舒城36天,霍邱31.3天,平均倾向率每10年-6.0天;雷暴频数的月分布呈单峰形
本文对黄山市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行了阐述。山洪灾害一般是在一定强度或持续的降雨和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下发生的,具有突发、易发、多发、破坏性大、防御困难的鲜明特点,往往对局部地区造成毁灭性灾害,受气候及地形条件的影响。黄山市山洪灾害多发,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危险。建设山洪监测预警系统,对山洪灾害进行防御,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对使用铂电阻温度传感器测量的水泥路面温度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及自动气象站地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两种方法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阴睛)和不同的温度水平条件下,观测误差存在明显的规律性,晴天、低温度水平使误差增大;②水泥路面温度与地面温度之间存在非常好的一致性,水泥路面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地面温度,极值时间滞后于地面;③利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可以较为精确地估测水泥路面温度。
本研究利用合肥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监测到的13933个中γ尺度对流云体,按5种天气类型对其生命史、基本反射率、回波顶高、回波厚度、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5种天气系统中,对流云生命史在1小时之内的占统计总教的90%~95%,为绝大多数;对流单体云的厚度一般都有2~5Km,最大厚度也有超过10Km的。副高外围及副高控制时,对流云单体的云顶高度80%以上都超过了0℃层;
本文对蚌埠地区及周边邻近台站近50年月、年平均气温资料和蚌埠、怀远新站对比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区域资料的非均一化处理和确定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程度、订正方法,分析发现热岛效应季节影响秋、春季最大,这不同于参考文献3的结论。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两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又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两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西秋里塔格构造带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末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坳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
叠合盆地具多期构造叠加、多期生烃、多期成藏的石油地质特征,受喜马拉雅期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准噶尔盆地腹部原生油气藏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形成一系列有成因联系的调整改造型隐蔽油气藏。油藏储层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复杂,古今油水界面不一致,根据调整前后储层产状的变化,划分出同向调整与反向调整两种端元类型。通过有机包裹体颗粒指数分析、测井/试油成果对比及储层物性相关性研究,识别出调整保存、调整残留/余、调整
选取陕北斜坡靖安油田岩性地层油藏为研究目标,对岩性地层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岩性油藏主要受构造沉积环境、烃源岩发育范围、成岩演化和区域盖层等因素控制。其中,烃源岩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三角洲前缘亚相往往是有利圈闭发育地区;沉积环境对岩性地层圈闭的控制作用;良好的盖层为大面积岩性含油提供了封盖。建立该区差异压实背斜成藏模式、上倾尖灭油藏、砂岩透镜体圈闭、岩性圈闭4种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