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全程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评价分析

来源 :第八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qu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视网膜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引起的视网膜循环异常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在病变早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毛细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代偿,随后内皮细胞功能损害,血液成分渗出。毛细血管闭塞。由于广泛的视网膜缺血,引起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并发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诸多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优势,参照国际分期,眼科中心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Ⅰ期、Ⅱ期、Ⅲ期定为初期;将IV、部分V期可进行激光的患者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中期;因为中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黄斑水肿有特殊的辩证施治,制定了糖尿病视网膜病中期黄斑水肿型和非黄斑水肿型;将VI、部分V期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末期。
其他文献
青风内障又名青风、青风障症等,是指眼无明显不适,或时有轻度眼胀及视物昏脚,视野渐窄,终至失明的内障眼病.本病初起病情轻,病势缓,视力下降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视力下降,视野缩窄。青风内障可见于现代西医学不同类型青光眼的不同病变阶段。本文对青风内障中医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做一介绍。
目的: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病机入手,探讨补肾祛瘀开窍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共治疗AMD患者26例47只眼。观察治疗前后视力、中心视野、Amsler表、黄斑区出血、渗出以及血流交和血脂等指标变化。结果:总体有效率为72.34%,治疗后黄斑区出血和渗减少、视力和中心视敏度提高、血流交、血脂改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resler表改善率达78.79%。结论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其病程缓慢冗长,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黄斑囊样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也是导致本病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的主要原因。成功的治疗可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及有效提高视功能。本文介绍了当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分析了中药与激光结合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优势,就视网膜静脉阻塞治疗的现状及有关思考做一综述。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湿性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34眼)均采用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视力,眼底,FFA及OCT。结果:视力方面提高10眼,占29.41%,稳定17眼,占50.00%,下降7眼,占20.59%;眼底方面显效患者3眼,占8.82%,有效2眼,占5.89%,无效29眼,占85.29%。治疗前后视网膜厚度比较,t=-2.125,P=1.01,按a=0.05水准,治
目的: 研究中药、TTT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方法: 将98例107只眼ESMD患者分中药联合TTT治疗组、单纯TTT治疗组、单纯中药治疗组三组观察其疗效。结果:1、三种治疗方法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TTT可以封闭CNV,但对已有的出血渗出的吸收较慢,单纯中药治疗虽出血,渗出吸收较快,但在CNV消退方面的疗效欠佳,因而复发率较高。2、TTT联合中药治疗则可以更快的促进出血、渗出、水肿的吸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d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由于糖尿病发生时,糖代谢障碍、高血脂症、酮症酸中毒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是导致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主要原因,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和解聚困难是血液流变异常的主要特征.这使临界半径显著增大,血液粘度在微血管内急剧升高,致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直接阻塞微血管,导致无灌注区的出现和出血。从而加重组织的缺血、缺氧及
以往临床上黄斑水肿的诊断主要塞于裂隙灯前置镜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视网膜增厚无定量指标,目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其纵向分辨率可达l0um。可得到近似光学显微镜的解剖结构图像的特点。可定量研究糖尿病患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形态变化,对于黄斑水肿发展过程的病情监测及提示预后有重要意义。二者结合,对黄斑水肿患者的病因分析、预后估计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简称DR)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眼病,以眼底出现微动脉瘤、出血斑点、蜡样渗出、棉绒斑为特征,是糖尿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对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治疗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气阴两虚血络痛阻证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
观察2006至2009年临床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混浊的情况,分析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玻璃体变性混浊疗效。
目的:观察目达明冲剂对家兔实验性玻璃体积血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方法:建立家兔玻璃体积血模型,随机分为目达明组(实验组)、沃丽汀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用药4周后观察各组玻璃体混浊程度、玻璃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蛋白浓度及Fe2+浓度的变化。结果:①用药四周后实验组玻璃体混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②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玻璃体组织中蛋白浓度和F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