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以CAPS(Centerfor 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Storm)研发的ARPS模式(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V5.2.4)为基础,结合我国多普勒雷达资料,模拟2001年7月13日安徽省的一次暴雨过程,采用3DVAR(3-demensional variationaldat aassimilation)同化方法,做
【机 构】
: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 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CAPS(Centerfor Analysisand Prediction of Storm)研发的ARPS模式(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V5.2.4)为基础,结合我国多普勒雷达资料,模拟2001年7月13日安徽省的一次暴雨过程,采用3DVAR(3-demensional variationaldat aassimilation)同化方法,做多时次同化雷达资料试验,前一时次模拟的结果作为下一时次的初始场,不断调整。结果表明,加入雷达资料后的风场、湿度场等都有明显调整,可以明确提高3h降水模拟效果;同化的雷达时次越多,对上述各要素场和降水的模拟与实际观测的对应效果越好。
其他文献
利用2005-2008年江苏省73个市、县国家气象站地面常规测风资料,通过对江苏省2005-2008年大风事实的分析发现:春、夏两季是江苏省大风的多发季节。从大风发生时段来看,下午是大风的频发期;夏季在下午到上半夜出现大风的频率高;冬季上午也是大风的频发期。江苏省大风总体呈东多西少,南北居中的分布格局;春季苏北的西北部多,苏南南部少;夏季苏北少苏南多;秋冬两季比较类似,南北差异不大,整体上是自西向
利用2003~2006年逐年1月WRF区域数值预报产品和单站历史观测资料,用相关系数法选取预报因子,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方法,结合选取合适的参数和径向基核函数,建立了徐州、杭州站能见度短期预报模型,利用2007年1月样本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预报和检验,并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站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24、48h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0[%]、80[%]和76.9[
针对苏通大桥桥位区春季高压后部大风集中、大桥施工部门对风速预报要求高的特点,在展开大桥桥位江面与江岸、邻近气象站的同步观测,计算江面风速与气象站得到风速差异,并通过江面高压后部大风的天气分型建立了高压后部大风的24-48小时短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桥位区江面平均风速是邻近的南通气象站的2.07倍,江面高后大风分为东移高脊型和副高西侧型两种型式,建立的高后江面大风预报模型对历史风速的拟合率达到98[
为了研究WRF模式中的参数化方案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及物理过程集合预报在WRF降水集合预报中的适用性,利用中尺度WRF3.0数值模式,将模式中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进行组合,构造了20个集合预报成员,对2003年7月8日到9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集合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随降水量级增大而增大,最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通过定量比较发现,对于0.
本文选取2006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第一号台风“珍珠”作为研究个例,首先用NCEP1°×1°分析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此次台风暴雨进行天气诊断分析,指出高低空急流的耦合配置是此次强降水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分析此次过程中的物理量,对暴雨过程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台风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较成功地模拟出东北-西南走向的雨带和强降水区。用数值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
本文采用了NCEP的GRIB格式再分析资料和每小时降水量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造成6月12日至13日期间黔东南的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处在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场条件下,中高纬东亚环流形势为一槽一脊型,高原及其以南地区维持一较深厚的高原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脊点位于1100°E附近,脊线位于200°N附近,黔东南地区处于高原槽前、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之中;来自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
本文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本反射率图和径向速度图等资料,对2009年6月5日江苏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指出,东北冷涡后部南下的冷空气是导致强对流发生的主要原因,地面扰动是触发机制,而大气的辐合抬升作用提供动力条件,同时大气中积聚的大量不稳定能量提供了对流发生的能量要求,相对湿度场上干下湿的
2007年6月7~9日,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暴雨至大暴雨,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模式WRFV2.2对6月7日~8日福建强暴雨期间云系演变对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WRF-3DVAR同化地面和探空资料形成的预报初始场对于云场预报具有积极意义,模式很好地模拟出降水中心强度、位置、移动趋势、降雨期间云场结构特征,以及多个云团的发展消亡等。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资料,对2007年3月3-5日东北地区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700hPa湿Q矢量散度场分布和K指数分布对于暴雪落区的指示强,两诊断量中心值区域与暴雪区域基本吻合;降雪过程之前500hPa有强干冷空气与高空槽密切配合,高低空急流切变的有力配合为暴雪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加深的低涡是触发本次暴雪天气发展的关键因素,强劲的
基于湿位涡(MPV)诊断分析和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本文对2007年11月一次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北上造成青藏高原暴雪的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风暴螺旋云系移动至高原东南部受陡峭地形抬升与高层北侧下滑的干冷空气(MPV1正值带)的交汇是导致这次天气过程的重要原因。由于等熵面密集且明显倾斜,在降雪区上空附近大气弱稳定区,负的MPV2对总湿位涡MPV的贡献超过了MPV1,SVD得到较大增长,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