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72例)和动力髋螺钉DHS(60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等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72例)和动力髋螺钉DHS(60例)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长度、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下床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优良率等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肱盂关节腔内注射方法方面,临床上推荐的前路盲打注射法与后路超辅助注射法,现其肱盂关节腔内注射准确度给予比较。对象及方法:本院实施肩部肱盂关节腔内注射疗法,收集注射前后均进行超声影像检查病例95例。其中,前路盲打注射法52例(Ⅰ组),后路超声辅助注射法43例(Ⅱ组)。注射后超声观察后方关节囊内可见注射液判定为腔内注射成功。记录注射前及注射后2周肩关节活动范围、患者主观满意度。
目的:基于腰椎曲线类型(Roussouly)分析相邻节段健康的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病人脊柱骨盆矢状序列参数的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月年至2014年11月收治的相邻节段健康(MRI Modified Pfirrmann Scale(Modic)分级小于等于Ⅲ级)的LDH病人166例,与14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按照腰椎曲线类型(Roussoul
目的 对比分析Coflex与腰椎后路融合固定治疗神经根沉降征阳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疗效,探讨沉降征术前术后改变及沉降征改变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我科沉降征阳性的腰椎管狭窄的手术病例33例,其中男性13例,女20例,分为Coflex组及融合固定组.患者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Fischg
目的:临床探讨青壮年肩关节脱位后合并肩袖损伤的几率及手术治疗结果的分析.对象及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发生肩关节脱位伴肩袖撕裂而实施手术的治疗的50岁以上的患者男性1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4.7(50~78岁),平均随访22个月(8~56个月)调查分析肩关节脱位的次数,肩袖撕裂大小,合并Bankart病变情况、手术时间等的调查,手术前、后ASES指数,UCLA指数,SST指
目的:基于腰椎曲线类型探讨具有健康相邻节段的腰椎单节段4-5(SL4-5)融合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序列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行SL4-5节段融合病例317例,依据标准纳入51例.男∶女25∶26例,平均43.45岁,按照腰椎分型归类(依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矢状位曲线分为四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者L4-5椎间隙;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或者中部;Ⅲ型:顶点位于L
目的:基于腰椎Roussouly分型探讨具有健康相邻节段的腰椎单节段4-5(SL4-5)融合后对影像ASD(rASD)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行SL4-5节段融合病例317例,依据标准纳入51例.男∶女25∶26例,平均43.45岁,按照腰椎分型归类(依据腰椎前凸顶点位置将腰椎矢状位曲线分为四型;Ⅰ型:顶点位于L5椎体或者L4-5椎间隙;Ⅱ型:顶点位于L4底部
目的:基于腰椎Roussouly分型探讨具有健康相邻节段的腰椎单节段4-5(SL4-5)融合所需要的理想融合角度.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行SL4-5节段融合病例317例,获得具有完整术前资料110例,其中51例随访资料完整.男∶女54∶57例,平均41.45岁.
目的:作为新近发现的人类肥胖预测因子,GPR120在治疗糖尿病以及胰岛素抵抗等引起的全身慢性炎症反应中逐渐受到重视.GPR120为ω-3不饱和脂肪酸的G蛋白偶联受体,已被证实参与脂代谢过程以及肠道微环境的调控,并且,大样本临床研究已证实ω-3不饱和脂肪酸对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量丢失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近些年来,我们逐渐发现GPR120可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以及破骨细胞中表达.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细胞学基础之一。由人参中提取的单体-人参皂苷Rb2,通过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在治疗雌激素缺失导致的骨质疏松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骨质疏松发展过程中,髓内脂肪增多,骨髓微环境调控紊乱,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生。而髓内脂肪通过何种途径增多?传统观点认为生理衰老或雌激素缺失过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减少,成脂分化增多,从而导致髓内脂肪的形成。然而,近些年多篇研究已证实髓内脂肪的增多可由成骨细胞直接转分化为的脂肪细胞形成。在骨科基础研究中,成骨-成脂偶联是成骨-成脂转分化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