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A类似物拟雌激素效应和抗雄激素效应的预测模型研究

来源 :第三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5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计算量子化学描述符和Dragon描述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可预测双酚A类似物拟雌激素效应和抗雄激素效应的预测模型。根据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关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构建与验证的导则要求,对模型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稳健性和预测能力。采用欧几里德距离和Williams图对模型进行了应用域表征。并基于选择的变量,对模型进行了机理解释。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骶髂关节错缝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刺推拿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综合疗效.结果:2组VAS和OD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目的:探讨使用16cm宽体探测器两个连续轴位扫描一次完成胸痛三联检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选择我院40例行胸痛三联受检者,随机分为两个连续轴位单次扫描组(A组,20例)和常规三次扫描组(B组,20例).两组均使用对比剂追踪技术(bolus tracking),阈值触发.A组采用两个连续心脏轴扫模式一次完成肺动脉、冠状动脉及胸主动脉的扫描.B组首先螺旋扫描肺动脉,扫描结束8~9秒后,分别采用心脏
目的:探讨16cm宽体探测器CT对心律不齐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由呼吸条件下心率波动≥7bpm患者资料62例,根据心率波范围分A组(7bpm≤心率波动≤10bpm)32例、B组(心率波动>10bpm)30例.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之间一般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心率分别为71.9±13.3bpm(A组)、66.2±11.04bpm(B
研究目的:在“标本同治”理论的指导下,观察雷火灸和穴位埋线与常规针灸治疗黄褐斑(melasma)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针灸门诊的82名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雷火灸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共经过8周的治疗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研究结果:实验组42例,总有效率97.6%,痊愈率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多发且易反复,其症状顽固,病程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该病短期疗效较好,但易反复、副作用大且具体治疗机制不明,不宜长期使用.针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经济等优势,特别在治疗慢性病上,通过整体调节机体功能来发挥作用,长期疗效好,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优势.综合近年来针灸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弥补目前临床使用非一次性针灸针时储针盒的不足,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阶梯式储针盒”,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安全保障与便利,提供一种新的器械选择方案.设计方法:新型多功能阶梯式储针盒拟采用铝制或不锈钢材料,分别阶梯式盒体(内置酒精浸泡的海绵)、酒精储留底座、脱液封盖、盒盖、连通式挤压板和侧边储针盒(袋)及一些其他细小零件,最后加以组装成为完整的储针盒.结果:新型多功能阶梯式储针盒不仅保留了传统储针
本研究构建了16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的26种物理化学参数与大肠杆菌细胞毒性的相关关系,并成功预测了元素周期表中51种纳米金属氧化物的细胞毒性。结果可作为传统体外毒性测试的替代方法,实现对已有和新兴的纳米金属氧化物的毒性虚拟预筛选,为设计环境友好的纳米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河口海岸带是介于河流和海洋之间的生态交错区,也是陆海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与内陆环境相比,其地理位置与物理化学性质较为特殊,抗生素残留量也明显低于河流、城市污水等。为了探索ARGs在河口海岸带环境中的污染水平与分布规律,选取莱州湾近岸海域为典型区域,针对三种磺胺类抗性基因、三种喹诺酮类抗性基因、Ⅰ类整合子基因、两大大类抗生素及多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与相关性开展对比研究。
氯消毒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消毒方式,具有效果可靠和操作方便等优点.然而,饮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很容易与氯消毒剂反应生成有毒有害的消毒副产物,从而增加由化学物质引起的水质风险.本文研究了三种铜腐蚀产物对BrO3-及Br-DB1Ps生成的催化作用,考察了反应时问、pH、铜腐蚀产物剂量和Br浓度对催化作用的影响,最后在实际水体中进行了验证与评估。
本研究一方面初步揭示了PM2.5暴露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分子机制,从而为建立PM2.5暴露与糖尿病发病的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亦初步显示PM2.5的毒性与其化学组分有关,而进一步探讨关键的有毒化学组分及来源、并建立其化学组分与毒性的定量联系是对PM2.5进行控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