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地区“2006-08-16”短时特强降水成因浅析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_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8月16日16时至17时景德镇市区出现了历年来罕见的短时特强降水,1小时累积降水量达103.7毫米,创下建站以来短时强降水之最,所以称之为“短时特强降水”。本文从大环流场背景、边界层辐合线、物理量诊断、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本站要素反映及自动站资料等方向对这次短时特强降水的产生、发展、结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短时特强降水发生在副高减弱阶段,景德镇地区处副热带高压南部边缘的偏东风气流中。观测与研究均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易出现局地的雷阵雨天气,主要原因是副高边缘有不稳定能量的堆积,而此次短时特强降水正是副高边缘的不稳定能量在中尺度的边界层辐合线的抬升作用触发下而产生的局地强风暴。边界层辐合线、地面辐合区是触发本次局地强风暴的重要机制。并且产生超强降水风速不能太大,辐合力量不能太强,这样回波移速减慢,有利于强降水回波区的稳定少动.700、850hpa在我省中北部至安徽南部的弱反气旋高压环流使这一区域产生了一定的负浮力,抑制了这些区域对流的发展,从而积累了不稳定能量。而地面弱冷空气侵入边界层辐合线、地而辐合区,产生了强烈的抬升条件,从而触发了这次强对流风暴的产生。从物理量的诊断来看,夏季副高边缘的强风暴导致的短时特强降水可以不具备大尺度暴雨中的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沙氏指数等物理量分布的一些典型特征,甚至有些特征如涡度、散度分布与典型暴雨是相反的。但此次局地强风暴在物理量上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主要表现在K指数较大,850hpa与500hpa的假相当位温差值很大,表明大气中有很强的潜在能量,大气层结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在一定条件触发下,为产生短时大暴雨提供了能量条件。多普勒雷达强图的演变表明,几块回波在移动过程中合并成“人”字线状,导致了整体同波加强。速度图上表现出了中尺度辐合、小逆风区、中尺度气旋、辐合的中尺度气旋特征。从强降水回波与中气旋零速度线分布来看,强降水分布在零速度线附近及其右前方。在中尺度辐合与中气旋等中小尺度系统中,中尺度辐合型对回波强烈发展贡献最大。从自动站资料反映来看,本次特强降水不具备一般暴雨来之前的降压、增湿、增温的特征,而且有些要素的变化正好相反。从每分钟气压变化可以看出,强降水发生时段有一明显的雷暴高压形成,而且高压减弱后,风暴内对流强度减弱,降水集中在中下层,风暴由成熟走向消亡。从风场变化看,由西南风跳变成两北风,降水开始;由西北风变成东北风,降水结束;从降水开始到结束风向有一顺时针旋转过程。强降水时段风速大,二头即开始前、结束后风速小。
其他文献
本文收集2001-2005年因肺部周围型病变实行呈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纤支镜刷片(BB)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的患者52例,以及同期住院在CT引导下实行经皮肺活检(PCNA)的病例45例,比较这几种方法的诊断阳性率。对不适合做PCNA的肺部外周病变,可通过TBLB来明确病理诊断,它与BB, BAL及PCNA具有同样高的诊断阳性率。DSA引导下的TBLB的诊断阳性率高于言检下的诊断阳性
构建了携带apo-AI和SR-BI基因的酵母双杂交系统并利用它对一些降脂、降糖的药物及保健品进行了检测,其结果与相应的动物实验或临床统计结果相一致。通过对黑种草籽各组分样品跟踪,认识到这个系统可以用来跟踪天然产物的分离过程,首先,用这个系统对降脂配方的总提取物进行筛选,如果总浸膏明显促进这两种蛋白的相互作用,则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否则可以改善提取方法从而得到有效的总浸膏。在对总浸膏进行萃取,对得到的萃
通过对2007年3月3日-5日辽宁历史罕见特大暴风雪过程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探讨了此次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与暴雪落区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500hPa阶梯槽和地面江淮气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来自两个源地的充沛水汽在有利环流背景下汇合并被抬升是产生这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强降水出现在850hPa涡度和200hPa散度大值区内。温度平流的强弱及冷暖
针对2007年3月4~5日一次爆发性气旋给辽宁省带来的强暴风雪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压移动路径、水汽条件、冷暖空气活动及物理量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分析了发生强暴风雪的云图特征。结果表明,大气的强斜压性是气旋爆发性发展的主要原因,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能够促使气旋强烈发展,沈阳地区强暴风雪的产生与气旋的移动路径、水汽输送及垂直运动的强弱等密切相关,MM5数值模式对于强降雪的预报有较好的可信度。
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是辽宁省农村防灾减灾乡镇天气预报技术方法研究成果的重要部分,2006年9月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鉴定,其中,在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制作并发布精细到乡镇一级的天气要素短期预报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目前辽宁省乡镇天气预报提供未来24小时全省952个乡镇站点的降水、最高温度、最低温度3个要素的客观预报结果,面向50个县/区用户共提供888个乡镇站点的预报,系统已经业务化,在
本文利用江西省九江、南吕和吉安的3部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2006年4月11日发生在江西省中部的一次严重的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由一系列的强风暴引发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强风暴具有典型超级单体特征:三体散射回波(TBSS)、钩状回波或指状回波、弱回波区(WER)、有界弱回波区(BWER)、回波墙和悬垂回波及明显的入流边界。这些特
利用获取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结合同时刻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3年4月12日强风暴天气过程的闪电参量特征进行分析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闪电能量有明显地多峰值振荡变化特征:≥40.0dBz回波强度面积、≥14.0km回波顶高度面积、≥40.0kg/m2积分液态水含量面积与闪电参量有密切关系;闪电强度、闪电陡度、闪电电荷最大值和闪电电能量次峰值出现时间相同,并
本文选取了2007年6月24~25日和7月10~11日两次雷电灾害严重的过程,分别从闪电定位资料、环流背景、环境场的热力和动力特征、不稳定度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的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1.两次过程闪电密度分别为0.613个/km2和0.085个/km,密度比7.2/1;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密度密切相关。2.相似的环流背景是副高快速东退南落,且有短波槽携带的弱冷空气沿副高西北侧东移。3.在
利州南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取获的2002~2005年37次共计614组样本完整风廓线资料,与同期探空风廓线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探空风廓线与雷达风廓线之间具有比较好的相关性。风向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7 896,其中R≥0.8次数占总数60%。风速相关系数R≥0.6次数占总数81%,其中R≥0.8次数占总数57%。随着高度增加,探空风向与雷达风向的相关度明显降低,风速的相关变化不大。
本文主要对2007年江西主汛期5~6月数值预报T213,JAPAN,GERMANY产品和中央台MOS指导产品进行检验,并与省、市台预报员的预报进行对比分析评价。检验结果得知,数值降水预报TS评分随预报时效的增加虽有所降低,但下降幅度不大,而随降水量级的增大下降明显。预报员的综合预报在小雨和晴雨的预报上比数值预报没有多太优势,而在数值预报效果较差的中雨,尤其是大雨以上的预报中有明显的优势。在预报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