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增加粮食可食用部位有益元素的浓度,同时减少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需要更好地了解元素在植株和籽粒内的运输和分布。本文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春小麦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不添加重金属)和重金属复合处理(同时添加锌铜镍镉,以不影响小麦生长为前提),研究有益(Cu和Zn)和有毒元素(Ni和Cd)在成熟植株和籽粒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对小麦成熟期籽粒和秸秆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粒重均无显著影响,
【机 构】
:
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 225009 Institute of Plant 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加粮食可食用部位有益元素的浓度,同时减少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需要更好地了解元素在植株和籽粒内的运输和分布。本文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春小麦为供试材料,设置对照(不添加重金属)和重金属复合处理(同时添加锌铜镍镉,以不影响小麦生长为前提),研究有益(Cu和Zn)和有毒元素(Ni和Cd)在成熟植株和籽粒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对小麦成熟期籽粒和秸秆产量、收获指数以及粒重均无显著影响,但使小麦各器官重金属浓度均显著增加,增幅因不同器官和不同元素而异,其中籽粒Zn、Cu、Ni和Cd 浓度分别增加 1.8、0.5、48.1和45.3倍。重金属复合处理还显著改变了Zn和Ni在地上部各器官中的分配模式:对照小麦吸收的Zn 更易向生殖器官(籽粒)中转运,而处理植株则更多地滞留在营养器官中;Ni 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对籽粒胚乳和糊粉层的定量分析表明,重金属复合处理使糊粉层Zn和Cu的浓度仅增加了78%和86%,而糊粉层Ni和Cd的浓度分别增加了30和121倍。重金属复合处理使胚乳Zn和Cu的浓度分别增加了49%和48%,使Ni和Cd的浓度均超出小麦标准中Ni和Cd的最大允许浓度(对照籽粒胚乳中没有检验到Ni和Cd)。以上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小麦生物强化实践中,在增加有益营养元素的同时亦存在有毒重金属超标的巨大风险。
其他文献
测定了太湖流域不同污染控制区中28 条主要环湖河流河口处表层沉积物中氨氮(NH3-N)、硝氮(NO3--N)、有机氮(Org-N)及总氮(TN)含量,揭示了氮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各形态氮之间的相关性,为太湖富营养化控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环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TN 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污染控制区>北部重污染控制区>湖西重污染控制区>浙西污染控制区,平均958.70 mg·kg-1,且以东部污染
本文以国内某大城市为例,通过确定规模化养殖畜禽的产污系数,估算了2009年各区县的主要畜禽(猪、牛、鸡、羊)粪污中COD、TN、TP 含量,分别为109.1 万吨、5.4 万吨和0.9 万吨。在不同区县中,G 区土壤N、P 负荷最大,分别是309.5 kg·a-1和52.7 kg·a-1,远远超出土壤的消纳能力;在靠海的主要三个区(A、B、C 区)中, A 区畜禽粪污的潜在流失量已占到50%以上,
秸秆还田影响免耕稻田固碳潜力,但相应地改变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影响了秸秆还田后稻田固碳减排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因此本文研究不同油菜秸秆还田量(0、3 000、4 000、6 000 kg hm-2)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和土壤与水稻植株固碳的影响,及其评估秸秆还田后温室气体增排的综合增温潜势对稻田固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的抵消作用。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提高CO2和N2
采用气相色谱法(GC-NPD)测定毒死蜱残留量,研究了不同品种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动态以及套袋对苹果果实不同部位农药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苹果果实中毒死蜱的残留量存在着明显的品种间差异,其中红富士属于高农药残留的品种,而嘎拉、红将军和83-1-70-3 则属于低农药残留的品种。在苹果果实中,不同部位的毒死蜱残留量差异明显,果皮是农药残留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全果,果肉中的农药残留最少。套袋明显减少了
建立了人参中嘧菌酯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并研究了其在植株和人参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吉林通化和北京怀柔两年两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药浓度为推荐剂量的1.5倍时(有效成分337.5 g·hm-2),嘧菌酯在人参植株中半衰期为3.1 d~7.1 d。在有效成分为225 g·hm-2和337.5 g·hm-2的剂量条件下,施药4~5次,测得人参中嘧菌酯残留量均低于韩国规定的MRL值(0.5 mg·
研究了利用水稻秸秆和氨水复配剂制备有机复合肥的工艺。讨论有效成分的用量和配比、反应温度、超声波处理时间和水解时间等对水稻秸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稻秸秆与氨水复配剂液配比为5∶1 时,升应温度130 ℃,反应时间3 h,超声波分解时间20 min 时,水稻秸秆的利用率最高,达58.8%。本工艺环境污染零排放,有机物的含量大于50%,制备出的生态有机复合肥具有粘结性能。实现了水稻秸秆转化增值,
分根区交替灌溉已被证实是一种有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保持作物产量,但有关再生水分根区交替灌溉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降低对水土环境的影响、对作物品质影响还不是很清楚。为了探明再生水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对马铃薯水氮利用效率、土壤病原微生物及马铃薯块茎病原微生物分布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各处理马铃薯全生育期灌水量、土壤氮素残留、土壤及马铃薯病原微生物含量及水氮利用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倒伏降低水稻产量和品质,增加收获困难和成本。近地层大气中迅速上升的臭氧(O3)浓度使作物生长受抑产量降低,但对抗倒性的影响不清楚。本文利用FACE(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试验特有的空间优势,依托位于中国扬州的稻田臭氧FACE 系统平台,以武运粳21 为供试品种,设置正常(即大气背景浓度)和高浓度O3 (比大气背景浓度高约25%),定量研究地表O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 3个污染水平(20、50、100 mg·kg-1)下高/低吸收累积型菜心,即油青-60 菜心和特青-60 菜心不同生长期的根际土壤中DEHP的残留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油青-60 菜心和特青-60 菜心的根际土壤中DEHP的残留量显著低于未种植物处理,DEHP 消失途径主要与菜心-根际微生物联合降解作用有关。两者不同生长期根际土壤中DEH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铅浓度对高州野生稻生长及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铅浓度≤ 3 000 mg·kg-1时,高州野生稻能正常生长且叶色、叶貌差异不显著,有较强的铅耐受能力;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在1 000 mg·kg-1处理下达到最大值且为对照的2.14倍;脯氨酸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浓度时升高,高浓度时降低;丙二醛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