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道德研究的新方向。日常生活事件可以视作故事。虽然故事法是道德研究常用的方法,但是与传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研究经常使用的故事材料不同,日常生活事件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因为日常生活事件是环环相扣的动态过程,所以研究需要注重的不是单独的个体和单一的规则,而是作为相互主体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和作为规则链的不同规则之间的联系。本研究从新闻报道中选取一则围绕公交车上的挪座而发生的冲突事件作为故事材料,编制相关的问卷,对74名大学本科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关于日常生活事件的道德认知特点。研究的结果是,1)对冲突发生的原因与避免方式的重要性认知表现出在事件经过中轻视初始环节的特点,提出挪座要求作为冲突发生的初始环节其重要程度均低于作为后续环节的打骂行为;2)针对提出挪座要求的环节编制相关问项,通过因素分析抽取了"提出要求"、"成全要求"、"委婉应对"三个因素。委婉应对因素的得分最高,成全要求因素的得分最低,值得关注的是提出要求与成全要求之间不匹配,可以说挪座行为不具有"应该如此"的规则性;3)对冲突事件的评价中,主导性的话语是"双方都有责任"(82.4%),而冲突的调解方式又以"相互"解决模式(94.5%)为主导。可以看出,对事件的认知明显指向于关系而非单方个体;4)道德中的互惠性原则强调着一种关系的对称性。但是,从当事双方的角度预想自己可能的行为反应时,发现了一种不对称现象。如,自己不会提出挪座要求,但是当对方提出要求时会给对方挪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