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介绍了石家庄的历史地震活动情况,研究了邢台地震对石家庄的震害特征和邢台老震区余震活动对省会石家庄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做好石家庄抗震设防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两点建议。
【机 构】
:
石家庄市地震局 石家庄市第二建筑设计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介绍了石家庄的历史地震活动情况,研究了邢台地震对石家庄的震害特征和邢台老震区余震活动对省会石家庄地震活动的影响,提出了做好石家庄抗震设防和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两点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区为广东省地震高烈度区(7~8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最大地震为1918年南澳7.3级地震。台湾海峡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强地震前,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发生有序变化,主要是北西向“巴士系”地震活动带地震活动增强。并逐步贯通整个条带,往往中强地震从该带的南端开始活动,逐步向北迁移,引发海峡内至粤东闽南地区陆地发生较强地
本文基于Lomnitz提出的MRI理论,用“累积地震矩”算法对全球1900~1999年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了处理,试图通过分析大震前CSM图像的变化,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对不同地区的8个地震震前CSM图像的分析表明:7级以上地震的CSM图像在震前5到10年内会改变,大部分地震发生在CSM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通过实际运算发现:在不同的地区应使用不同的值可获得较好的结果,用于计算的地震数越多,获得的
本文针对川滇地区,在大量搜集前人资料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上地幔等四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反复调试,确定了其边界条件。然后计算了川滇地区背景应力场、断层蠕动产生的应力场和强震触发的应力场,以及它们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后续地震大多发生在前面地震引发的库仑破裂应力正值区,前一地震对后续地震有一定的触发作用,强震是在较高的应力背景下成组发生的。这对判断、识别地震异常,
使用长趋势(1952~2002)的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参考1980年代发表的地壳垂直形变图,研究中国大陆地区地壳垂直形变的基本特征。发现青藏高原在中国大陆1966~1978年强震时期以上升运动为主,而在以后的地震活动低潮的时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活动,近期(1998~2003)的GPS的观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认识。青藏高原出现升、降不同的活动状态可能与印度板块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大陆推挤强度变化有关,同时也应
根据近十多年来华北地区GPS网的观测资料,分别计算了邢台、渤海、海城和唐山4次Ms7级以上大地震震中区现今应变场的主应变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由GPS观测得到的邢台、渤海、海城、唐山地震震中区的主压应变轴方向与震前震中及周围地区的主压应力轴方向是一致的或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震中区的局部应力场经过震后30年到40年的调整,震中区局部的应力场已基本上与区域应力场趋于一致。当前,邢台地震区主压应变率很小
介绍了华北及邻近地区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震水动态监测网54口井水位固体潮汐响应函数的计算结果,基于M2波潮汐因子及其月离散相对误差,分析了各观测井潮汐响应函数对地壳应变的响应灵敏度、潮汐因子的动态稳定性和监测效能。结果表明:在所列54口观测井中,如果以M2波潮汐因子0.2m/10-9作为潮汐响应幅值的下限,或以M2波潮汐因子的月离散相对误差24%作为选择观测井的上限,则有80%以上的观测井可
本文分析了永年连通管NS向2002年1月至2003年7月份观测数据的突变与其周围200km范围内地震的关系,初步认为该测项的异常与近区有感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因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一个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于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发生变化,动水位观测井断流等现象,地面沉降造成深井井管上窜。这些情况对地震前兆异常的正确判断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初步探讨了含水层的应力—应变状态,水文地质水均衡状态,以实例分析环境地质在地震地下流体异常识别中的应用及重要性。
本文针对天津市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运行过程中影响数字化水位、地热、气氡数据连续率及稳定性的多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问题与建议。
综合介绍了基于B/S模式的分析会商结果管理系统研制开发的背景、过程以及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并对主要功能的实现进行了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