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后中亚地区体制变迁与经济发展格局演变

来源 :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ming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经济体制转型的视角,从前苏联生产力布局影响下的中亚地区经济格局出发,分析独立后中亚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道路选择,并在全球化、能源价格持续波动等大背景之下,解析中亚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演变。
其他文献
上海商业郊区化、多中心化,加剧实体商业之间相互竞争。加之以总量供过于求,营业成本上升,电商冲击,上海商业地产面临着严峻的去库存、去空置率压力。
企业的进入退出存在显著的前后关联,关联机制可以分解为竞争效应与乘数效应。本研究探讨了1998 到2013 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发现地级市尺度的企业动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关联。
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规模和服务水平不仅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落实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核心思想的切实之举。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充足的总量供应和合理的空间配置是构建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
乡村性是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乡村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乡村性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相关性,并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
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增量表示城市转型绩效,对东北地区2003以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进行分析,发现吉林省和辽宁省资源型城市转型绩效明显好于黑龙江省,辽源、松原和白山市转型效果较好,鸡西、伊春和黑河市转型较差,综合类和石油类城市是城市转型绩效较好,煤炭类和森工类城市转型效果较差。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城市和谐、均衡与可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近二十年来,中国航空运输业与旅游业均呈快速发展趋势,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逐渐兴起。基于1985 年以来中国航空旅客吞吐量和旅游人数的历史数据,本文采用面板VAR 模型从全国和省域尺度定量分析了航空运输业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来源,本文以中国装备制造产业为例,基于中国知识产权局1985~2012 年间的合作发明专利数据,通过图表分析和实证研究,着重于分析创新主体结构的演变、创新合作的空间尺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科创资源集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伴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多元化的商业银行体系,而且商业银行网点在全国布局也发生了战略性变化。
利用区域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理论,选取成渝经济区2000-2013 期间3 个年份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8 项社会经济指标分形维数,探讨了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规律,并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第一无标度区域以及不同地貌类型县域经济规模演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