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南京江北新区调研报告

来源 :中国传媒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ckin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27日设立,成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新区的战略定位是“三区一平台”,即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设立并建设好南京江北新区,对于推动南京即苏南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从包容性发展理念出发,构建乡村旅游扶贫致富机制,进而检验这一运作机制在包容性发展方面的实践效果,以期为中国广大乡村地区实现乡村旅游扶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目标提供借鉴。
扶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的结合往往被看成天作之合.学术界瞄准乡村旅游给予“个性、自由与思乡”的后现代旅游者以慰藉,着实欢喜乡村旅游在大众潮流的推动下将乡村建设和扶贫的任务悄悄达成,或是直接从扶贫攻坚的现实情境出发顺势发展乡村旅游,以促成乡村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实际情况是:旅游扶贫的效果备受质疑,无法确切地说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生态且高效的扶贫方式,强化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在一定程度
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处理好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好民族文化。要坚持并切实贯彻我党提出的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春县作为边疆贫困县有优势对其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应转劣势为优势,抓住机会,积极应对挑战,谋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传统村落与遗产旅游的协同发展的关键即在于乡村自觉。值得特别说明的是,乡村自觉由文化自觉衍生而来,是一种基于乡村物质空间和精神文化的家园意识的整体性表达。从世界遗产地村落岩茶村的个案来看,岩茶村人通过一系列举措重塑了自己的家园意识,这种家园意识又进一步增强了村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以此为基础,茶村人积极主动地投人到茶村的遗产旅游实践中,茶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干旱区绿洲农业文化遗产,其在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前,干旱区绿洲农业文化遗产,已经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旅游开发。但干旱区绿洲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存在许多问题,如若继续持续当前的旅游开发模式及力度,对干旱区绿洲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会有极为不利的影响。在解决上述问题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旅游开发企业、旅游目的地居民建立和谐的合作机制,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做到干早区绿洲农业文化遗
本文认为旅游扶贫中的“景区带村”指的是,景区通过特定的经济途径对既定空间范围内的贫困村产生经济辐射效应,带动周边贫困村或贫困人口参与和分享景区发展的收益,以实现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图景.乡村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区域.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园的难点在乡村、重点在乡村、亮点也在乡村.美丽乡村是未来几年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乡村振兴,国家才美丽,小康才全面.“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不仅为建设美丽乡村指明了方向,也让广大乡亲们对走
社区支持的好客性和真实性两个维度与当代世界令人难忘的旅游经历息息相关。它对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当地政策制定者和规划者应该告知社区东道主和服务从业人员,游客欣赏的是他们的热情好客和愿意分享本地文化的特质。也可以针对村民举办定制课程,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专业水平、对自身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沟通能力。如何提升村寨居民的文化信心、民族认同和地方意识也是培训的核心课程,因为他们能否自信、自尊、自强的
本文将梳理日本政府倡导、官民产学连带的绿色旅游实践的历史、类型和特点,并通过包括修学旅游的案例分析,揭示乡共生以及持续的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机制。
在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的治理过程中,主导性治理主体的灵活转换、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制度规则的安排与调整共同构成了长效机制的系统性框架,并体现出了动态性和协调性的系统治理特征,将治理重心放在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应时调整上要比放在治理主体的判断和选择上更具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