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yons (1977)、Palmer (1986)等学者将言说主观性看作情态的基本特征。据此,先秦汉语的情态副词应包括:a.反预期、b.确认、c.推断、d.揣测、e.反诘、f.希望、g.请求、h.谦敬八个语义类,其中a属于评价情态,b-e属于认识情态,f-g属于说话者取向的情态,h是社交直指语。本文研究先秦经传、子书中情态副词的句法分布及话语功能,并以若干副词的多义性为切入口探讨相关的词义演变规律。全文共12章,各章内容如下:第1章麓清情态的定义,限定研究范围,评介前人的相关研究,申明本文的预期目标、研究取向及意义。第2-8章是对先秦情态副词的分类描写。A.句法。通过考察位置、副词连用、[副词+情态动词]组合、根句/嵌套句、句类分布、长距离移位,概括出先秦情态副词的几项重要特点:a)情态副词出现在句首受制于主语的语法类和语用地位;b)认识情态副词在副词连用时总居前,可以与各类情态动词组合,但评价情态副词、说话者取向的副词几乎不与否定词外的副词连用,评价情态副词只与动力情态词组合;c)确认、推断副词可以移出包孕子句,提升至母句动词前;d)谦敬副词只提示交际双方的身份,不表示对命题的态度,故能内嵌很深,接近于情状方式副词。B.话语功能。从篇章位置、对比、预设触发、直指、说话者的态度、礼貌等方面考察各小类副词在话语层面的功能,进而揭示近义副词在使用上的细微差别。得出两点认识:a)每类副词各有其语用价值:反预期义副词重在凸显对比,认识情态副词不同程度地刻画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相信程度,谦敬副词成系统地提示交际双方的尊卑关系,说话者取向的副词表达祈愿行为,同时具有礼貌性。b)近义副词在句子表面结构上的差异可以归咎为话语功能的不同:例如“曾”与“乃”的[肯定:否定]对立可追溯到篇章地位的差别,表确认的“固”多搭配第一人称主语可以追溯到其表现“听话者有所不知”的主观性,表揣测的“意者、其诸”总引入原因,“其、将、庶(几)”总引入结果,这在时体上亦有反映,“岂”和“其”[申辩:质疑]的对立影响到两个副词对主语人称及语气词的选择。c)副词内化的情态意义对其篇章功能亦有影响,如“其”可用于两项或多项并举是因为它表示一种可能性很低的推测。第9~11章讨论三组情态副词的词义演变:第9章参照湘语、闽南语、印地语、哈萨克语的资料确定了副词“曾”反预期、标举极端、反诘、否极四个用法的引申关系,并构拟了词义演变路径(反诘←反预期→标举极端→否极)、演变过程。第10章上古汉语情态副词“诚”、“果”既可以在陈述句、是非问句里强调命题的真值,又可以在特指问句、反复问句里表示追究。真值强调义的初见时代早于追究义,词义演变的方向是“真值强调>追究”,该词义演变符合“VP副词>句子副词>语用标记”的演变模式,句型分布的变化与“诚”、“果”的语义变化密切相关,“诚”、“果”的语义变化与副词辖域的扩大同步。中古、近代汉语以及汉藏语系的少数语言/方言里也存在着平行的演变模式。第11章“其”是先秦重要的多功能常用词,其中有六项用法与虚拟口气有关,即:推测、希望、请求、意志、反诘、假设,这些用法之间有引申关系。借助语义地图连续性猜想,我们拟出“其”的三条语义引申路径:1.推测>希望>请求>意图;2.推测>反诘;3.推测>假设。间接言语行为是词义演变的动因。第12章结语。总结本文的创获及有待继续拓展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