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基层群团组织的建设,而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即是其中重要一环。共青团作为一个历史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面相。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国内百业凋敝、百端待举,全面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鉴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的需要更加注重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开启了探索性和开拓性的建设历程,从而使共青团组织逐步延伸到社会基层的各个角落,并在各项社会建设事业和巩固国家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亦积累了丰富的动员经验和建设经验,为时下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镜鉴。山西省作为一个革命老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共青团组织建设亦成效显著。故本文即以山西省为例,运用现存的原始档案、报刊资料等第一手史料,尝试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切入,辅以政治学、心理学、新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形态及其运作实践作一考察,一则可呈现其时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另则亦可为丰富共青团区域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据史料记载,山西省共青团组织早在1920年便有迹可循。新中国成立之前,山西省共青团组织经历了29年的曲折发展,其名称数度变易、组织形态亦几经因革。29年饱经风霜,山西省共青团组织的成长历程中既呈现出了时代对青年的深切期望,又蕴含了一代代青年团员的信仰与践行,更积累了丰富的团组织建设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1956年,山西共青团由5万余人扩增至71万人。可见其崛起速度之惊人、动员能力之强大和运作成效之显著。然而,因种种因素其间亦存在一些不足。该时期山西共青团的组织规模、团员和团干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文化程度、家庭成分等实际状况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实际面相。其时山西省共青团组织的实际运作展示了该时期处理党团关系、团群关系及组织内部建设的“党、团、群众”关系的内在逻辑。总之,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共青团的规模迅速扩大,几乎遍及全省各个地方基层,不仅有益于基层政权的建设和巩固,还为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建设提供了大量的青年人才储备,同时彰显了山西共青团基层组织的良好运行态势,亦为中共向基层社会渗透权力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该时段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实践与经验为新时代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镜鉴。故本研究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