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群高发的一类疾病,患者生活能力下降,医疗费用增高,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卫生问题和经济负担。现代医学从神经病理学、生物化学、基因学、病毒学等方面对本病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加之脑科学研究的滞后,因此目前尚缺乏本病的特效防治办法,对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的这类疾病显得无能为力。以往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本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显著效果,但缺乏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系统整理、挖掘和提高,缺乏对其用药规律的整体研究,相关研究结果多散在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这些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挖掘整理中医学认识与防治老年痴呆的基本规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数据源。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整理,是中医药研究中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领域。大量古代文献提示,老年痴呆的发病规律为: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其本虚主要在于肾精不足,髓海亏虚,清阳不升;标实在于痰浊、瘀血蒙蔽脑窍,闭阻脑络。五脏虚衰是老年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而肾虚精亏贯穿始终。治疗与用药的整体规律为:以填精益髓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痰开窍、补心健脾、交通心肾等。论文在回顾与总结古代文献对老年痴呆相关疾病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对1979年—2006年近27年国内主要学术期刊所载的关于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文献进行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489篇相关文献中筛定研究文献90篇,建立数据库,共收入基本处方90首,涉及中药140种。使用SAS7.0数据处理软件作为统计工具,运用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药物使用频次、频率,药物归经,功效归类及药对配伍等规律进行研究,并与古代文献记载进行比较,旨在发现老年痴呆的用药规律,进一步从用药规律探讨证治特点,从证治特点辨析病机规律。研究表明:文献中单味药使用频次和频率占前三位者分别是石菖蒲、熟地黄和丹参,使用频率分别为75.56%、63.34%和60%,这三种药物恰好是化痰开窍药、补益肾虚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典型代表药物;其它药物的使用也呈现向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化痰开窍药高度集中的趋势,这些药物在90首处方内的使用率分别为71.2%、64.3%和60.1%;以上述3种药为主形成了许多特征性的药对,其中配伍频率最高的三组药对分别是熟地黄与何首乌,石菖蒲与远志,丹参与川芎;所统计的药物归经占前三位的分别为肝、肾和脾三经,方内使用药物率分别为81.2%,74.3%和70.1%。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各项P值见正文)。从而提示,中医学治疗老年痴呆,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化痰开窍药三类药物为用药主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为基本治则治法,这一特点已成为27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传统证治理论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规律。用药规律的研究结果基本揭示了老年痴呆的治则治法,进一步证实了老年痴呆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从而说明中医学论治老年痴呆的理论是有其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的。传统理论认为,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多与肾、心等关系密切,从肝立论者并不多见。而通过对140种中药归经研究发现,归肝经的药物最多,使用率最高。这一现象是否与肝、肾两者的关联度以及痴呆也常伴随一定程度的动风症状有关,值得引起重视。这至少从另一个方面提示我们在老年痴呆的辨证论治实践中,应当重视对肝在其发病、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基于老年痴呆“肾虚精亏为本,痰瘀阻滞为标”的病机特点,辨证运用补肾、化痰、逐瘀之法治疗老年痴呆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如能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对本病开展病证结合研究,总结出本病辨证分型标准,建立辨证施治体系,并且进一步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补肾、化痰、逐瘀药物作用靶位、药理机制,探讨其作用机理,寻找有效的中药复方,早期干预老年痴呆的病理过程,对于防治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必将具有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