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中尚未形成稳定的结构,未成形有效的血管腔之前,可称之为未分化微血管,即不成熟的无血管灌注的内皮细胞芽,反之则称为分化微血管,包括有周围细胞环绕的较大的成熟血管和无周围细胞环绕的小灌注血管。有研究发现前列腺癌、肺癌以及肾透明细胞癌通过使用CD31及CD34不同的血管标志物进行免疫组化分辨出不同特征的血管,并能对应计算出分化微血管和未分化微血管的微血管密度(MVD)。不同特征的血管与相关病理参数及预后存在不同。而目前宫颈鳞癌中尚未存在相关研究。第一部分:宫颈鳞癌中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微血管密度(MVD)差异性研究目的:探讨联合使用CD31及CD34染色的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研究表达宫颈癌肿瘤血管中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的微血管密度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免疫组化、微血管密度计算、重复测量统计方法。结果:纳入110例宫颈鳞癌病例,CD31标记的MVD为15.71±4.83,CD34标记的MVD为12.45±3.92。使用重复测量统计方法,组间效应中F=1216.4,P<0.01。结论:CD31及CD34对宫颈鳞癌组织染色可以辨别出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第二部分:宫颈鳞癌组织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与病理相关参数的关系目的:结合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探讨宫颈鳞癌中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与病理相关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微血管密度计算、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1)总体病例中,分化微血管密度与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显著相关(P=0.020),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分化微血管密度较大;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显著相关(P=0.038),有术前新辅助化疗者未分化微血管密度较大。(2)有术前新辅助化疗病例中,分化微血管及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FIGO分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国际妇产科联盟)、组织学分级、浸润宫颈深度、有无累及宫体、有无宫旁受累、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有无嗜神经现象、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3)无新辅助化疗病例中,分化微血管密度与有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显著相关(P=0.003),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者分化微血管密度较大。(4)局部晚期宫颈癌病例中,未分化微血管密度与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无显著相关(P=0.060),无分化微血管密度与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无显著相关(P=0.242)。结论:(1)宫颈鳞癌中,有无术前新辅助化疗与未分化及分化微血管密度无显著相关。(2)宫颈鳞癌中,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与分化微血管密度有显著相关,LVSI阳性者分化微血管密度较LVSI阴性者小;与未分化微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第三部分:宫颈鳞癌中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未分化微血管MVD及分化微血管MVD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访、Cox回归统计方法。结果:(1)总共病例110例,其中未控2例(1.8%),复发9例(8.1%),死亡11例(10.0%)。随访时间22.1±11.1月。MVD(未分化微血管)及MVD(分化微血管)在Cox回归分析关于复发情况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3,P=0.2.96),关于死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86,P=0.886)。(2)无新辅助化疗(NACT)病例77例,其中未控1例(1.3%),复发7例(9.1%),死亡7例(9.1%)。随访时间19.0±11.1月。MVD(未分化微血管)及MVD(分化微血管)在Cox回归分析关于复发情况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74,P=0.522),关于死亡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1,P=0.961)。结论:(1)有无新辅助化疗时,未分化微血管及分化微血管对宫颈鳞癌复发及死亡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