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贸易顺差的逐步扩大,以美国及欧盟为首的许多贸易国伙伴国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据此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2001年8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廉价货币》的文章,在国际舆论正在散布“中国威胁论”的背景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悄然升温;2003年2月,日本财长盐川正十郎在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上提出一项提案,要求人民币升值;2003年5月,在八国集团(G8)财长会议上,美国财政部长斯诺再次提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2003年10月,欧盟各国率先上调中国在“普遍优惠制”(GSP)下享有的出口商品优惠关税,变相对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从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升值2%到目前已经历了接近三年的时间,中国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弹性也逐步增强。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6%,2006年升值3.35%,2007年升值6.9%。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跌破7元大关,100美元兑换699.20人民币。2008年以来已经累计升值4.46%。
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及汇率改革的进行,我国学者关于均衡汇率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究竟怎样一个汇率水平才是合理的?现在的人民币被低估程度是怎样的?在具体介绍了几种均衡汇率理论后,本文针对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现实情况,搜集从1994年1季度开始到2007年3季度的共55个季度的数据,选取一些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宏观经济变量,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及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建立了我国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模型,发现在长期内,均衡汇率受到对外贸易差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广义货币供应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将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协整模型及经过HP滤波法计算的均衡汇率比较得出,目前的人民币汇率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不论哪种方法得到得均衡汇率都是在下降的,但经过滤波去除周期性因素后得到的汇率更稳定,无明显的上下波动趋势。2004年以前低估程度最高的年份为1997到1998年年,为10%-15%左右;2004年以后失调程度急剧增加,也是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贸易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开始增加并且逐步增大的时候;2005年人民币宣布升值后,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开始下降,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均衡汇率下降幅度更大,因此失调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所加重。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介绍我国外汇制度的变革历史;一些经典的汇率制度理论将在第三章中具体介绍一下;第四章中选取5个变量指标的季度数据,建立模型具体分析人民币均衡汇率及其对实际有效汇率的偏离,并对实证结果进行说明;第五章是文章的结束语,对我国的汇率制度及水平做一个总结性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