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吡酮胺和化合物A11抗缺血性脑卒中药效和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该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可用于临床的治疗药物却十分局限。因此寻找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剂十分必要。本论文采用细胞表型筛选的方式,从已上市药物、化学合成小分子以及天然产物中寻找抗脑缺血损伤的新型、高效、机制新颖的活性化合物。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是抗真菌药物环吡酮胺的抗脑缺血作用发现、药效评价及药理机制研究。首先应用模拟临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快速表型筛选模型——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SH-SY5Y细胞模型,对778个已上市药物进行活性测试,发现抗真菌药物环吡酮胺具有显著对抗缺血诱发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环吡酮胺是抗真菌药物,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表皮真菌感染,其对抗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神经损伤作用尚未有文献报道。论文首先证实环吡酮胺浓度依赖地改善氧糖剥夺以及氧化应激诱发SH-SY5Y神经细胞损伤。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中,再灌注时静脉给予环吡酮胺显著降低脑缺血再灌注24小时大鼠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并改善其神经功能。环吡酮胺连续7天给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再灌注时单次给药的作用。与已上市药物依达拉奉相比,环吡酮胺在起效剂量和药效强度上均具有优势。论文进一步证实环吡酮胺对缺血诱发的神经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血脑屏障破坏等多重病理环节具有干预作用,具体表现为:Tunel和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其显著抑制缺血损伤半脑内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荧光染色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证实其显著抑制缺血半脑内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埃文斯蓝渗出实验及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发现其显著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论文进一步结合环吡酮胺已报道的药物靶标开展抗缺血药效关联性研究,并采用抗体芯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活细胞光交联联合click反应进行生物素标记等手段对环吡酮胺的抗缺血药理机制和靶标进行探索研究。环吡酮胺对细胞内HIF-1α具有调控作用,但是其抗缺血诱发神经细胞损伤不依赖于其对HIF-1α的调控。磷酸化抗体芯片检测结果显示环吡酮胺调节与细胞存活和凋亡密切相关的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环吡酮胺显著调控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蛋白以及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采用流式细胞术验证了环吡酮胺对胶质细胞的细胞周期有显著调控作用,并提示环吡酮胺可能通过该调控作用发挥对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此外,论文结合运用具有显著体外抗缺血作用的连接光敏基团的环吡酮胺分子探针和靶标垂钓手段,初步开展了环吡酮胺抗缺血损伤的靶标蛋白研究,其直接作用靶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采用快速细胞表型筛选模型完成414个化学合成小分子药物和232个天然产物抗缺血活性筛选,发现二芳基酰腙类系列衍生物具有显著对抗OGD诱发SH-SY5Y细胞损伤作用,其中化合物A11是药效最强的活性小分子之一。体外研究证实A11在三种缺血性脑卒中的细胞模型——氧糖剥夺模型,氧化应激模型及谷氨酸损伤模型中均表现浓度依赖的神经保护作用。体内研究应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证实再灌注时静脉给予A11显著降低缺血大鼠脑梗死面积并改善其神经行为学功能。论文进一步发现A11有效对氧糖剥夺诱发的三种病理损伤——细胞凋亡、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功能紊乱,具体表现为抑制神经细胞内Caspase-3过度剪切、降低p53核内表达、降低ROS水平、上调ATP水平。机制研究发现A11显著上调OGD损伤后细胞内磷酸化AKT(protein kinase B)和磷酸化ERK(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水平,采用工具药证实抑制AKT和ERK磷酸化水平上调可以阻断A11的抗氧糖缺乏损伤作用,提示A11的抗缺血损伤作用可能与激活PI3K/AKT和MEK/ERK相关。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发现了已上市药物环吡酮胺和新型二芳基酰腙类衍生物A11具有对抗脑缺血损伤的药理作用。环吡酮胺显著对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多重病理损伤,并且具备改善缺血诱发神经细胞凋亡和抑制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双重保护作用,具体机制可能与调控凋亡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密切关联。二芳基酰腙类衍生物A11具有多重抗缺血损伤作用,其抗缺血诱发神经细胞损伤的药理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和MEK/ERK信号通路密切关联。本论文的研究将为新型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的研发和关键药物靶标的发现和提供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其他文献
通脉粉针剂是根据《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收载的通脉冲剂经剂型改革,在通脉口服液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而成的中药新制剂.其处方组成为:丹参500g、葛根500g、川芎
病毒性心肌炎(VMC)近年已成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该文研制的心肌炎注射液是临床用于治疗VMC有效方剂.该文对其工艺进行了全面研究,同时测定了注射液中丹参素的药动学参数,为
学位
一年当中最美丽的时节非常值得记录。这里我们将为您展示旅行的同时如何用最精简的装备完成出色照片的拍摄。1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拍摄请不要被天空的乌云弄糟心情,如果天空是单
靶向给药系统已成为现代药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药物靶向肝脏一般有两种方法:微粒载体介导的被动靶向与半乳糖受体介导的主动靶向.载药微球的表面偶联半乳糖,形成半乳糖化
露天矿场安全小平台开采方法浙江省劳动厅何贤辉浙江省是全国非煤矿山重点省之一,有1300多家露天矿场,遍布全省各市(地)、县。在这些露天矿场中,基本上可归纳为正规大平台开采、不规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该文在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对铂抗肿瘤配合物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基于铂类抗肿瘤配合物在体内的历程和化学反应阐述了它们的结构和活性的关系,认为决定抗癌活性大小
该文建立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全脑缺血-再灌注和急性反复性缺氧三种动物模型,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MT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MT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
植物或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特殊的化学成分来应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而这些特殊的化学成分是我们获得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植物处于紫外光照强,病虫害多的热带地区,长期的进化使其产生结构复杂、活性显著的白藜芦醇寡聚物来应对这些挑战,已成为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重要来源植物;植物内生真菌生境特殊且有较高的基因突变可能性,已被证明是骨架全新活性物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