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Dmitriy.Dmitriyevich Shostakovich,1906-1975)是前苏联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其创作技法、美学思想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举足轻重。这位多产的作曲家,在交响乐、协奏乐曲、声乐套曲等多种音乐体裁中都有所建树。这其中,肖氏创作的15部交响曲作品彼此关联、相互依存,有机构成了一座形态纷呈而脍炙人口的交响乐大厦,真实记录了 20世纪上半叶的苏联历史和社会现实,直接反映了他辉煌而挣扎、坚韧又充满悲剧性的一生。本论文以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观念为研究对象。前文内容包括绪论与三章。各章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从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观念的形成背景和思想资源,探讨肖斯塔科维奇在人生不同阶段中呈现的音乐观是如何发展形成的。本章从肖氏交响曲的时代特征出发,在梳理其各部交响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苏联早期两大音乐门派、不同时期文化政策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社会因素,以及肖氏自我意识的复杂性,对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观念的形成条件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探讨。本章分为五个小节。第一小节对肖氏交响曲的发展作简要梳理,第二、三、四节全面分析肖斯塔科维奇如何通过吸收现代派新技法、借鉴同一时期其他音乐家的创作风格,并在苏联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文艺思想与文化政策影响下开启自己的创作;第五小节分析个人因素,即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第二章主要论述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观念二重性的特征。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观念揉合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古典主义以及俄国民族音乐等诸美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其音乐风格与音乐思想也因而呈现出复杂的多面性和综合性。梳理肖氏的创作脉络,其最为突出的音乐观念在于创作过程中的二重性,即表面的乐观与隐喻的悲剧,并集中体现在音乐风格、创作内容、创作原则三方面。在音乐风格上,受现代主义和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影响,肖氏的创作具有极为典型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统一。在作品创作内容上,肖氏早期创作将俄国无产阶级思想与现代主义新技法融合,中晚期创作将悲剧美学原则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乐观主义相结合后,出现“癫僧”式音乐语汇。在创作原则上,肖氏将融合了现代技法的古典主义创作原则与现实风格手法相结合,充分展现当时苏联社会生活的多重面貌。第三章在音乐风格、创作内容和创作原则的基础上,发现肖斯塔科维奇音乐创作的二重性在音乐文本上也有极为重要的体现。结合他的五部代表交响曲作品,我们将其创作技法大致分为两类,即隐秘的自由与形式上的顺应。隐秘的自由包括“同构异态”、“述衍互融”、“签名动机”、“特性节奏”等肖氏独创的隐性创作技法,揭示肖斯塔科维奇这一系列复杂技法背后具有保护作品的意图;形式上的顺应主要包括调性的半音化特征、曲式结构回归传统、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等三种显著的创作手法,这是肖氏音乐创作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肖氏的交响曲同时表现出悲剧性与谐谑性的统一,结合节奏、旋律、配器等显像性创作,我们能进一步感受到作品曲调中的复杂与深沉。纵观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在屡屡面临自由意志与被控制的两难境地时,他选择以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的语言,寻求最佳的平衡态度以创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妥协的同时保存最后的“贞洁”,使音乐中出现了二重性特征。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之所以独一无二主要体现于他的创作观念。他打破了传统架构,改造固有的音乐逻辑,并且肖斯塔科维奇擅长将之前出现的主题进行再创作,赋予主题以新的内涵,使其15部交响曲作品之间具有逻辑关联性。这种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重新思索并开发主题材料的创作方式,足以证明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致力于超越自我,为自己的创作理想而奋斗终身。其扎实基本功的训练一方面是为了其作品看起来架构完整细腻,另一方面则为了精准刻画事物,力求让每一个音符都内涵“意向性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肖氏的情感基础是建立在俄国人民人道观之上,具有真实高尚的特点。肖斯塔科维奇凭借语义内容较少的音乐符号将之前不被允许的讽刺性内容融入在作品内,隐秘地表意自己的批判思想,深刻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歌颂人性的光辉,对国际作曲界的创作美学原则也是一个极大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