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很多人对现有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提出批评,认为其只有在触发事件的基础上才可以确认相关的损失的模式会导致贷款和其他金融资产损失的递延确认,造成企业收入波动以及悬崖效应等问题。金融危机咨询组在其报告中直接指出现有减值模型的复杂性、顺周期性和悬崖效应等问题是金融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IASB和FASB决定共同对相应的准则做出修改完善,并提出了金融资产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概念。IASB和FASB分别发布了相应的文件对预期损失模型的概念、确认方式、结论基础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由于IASB和FASB存在目标上的不一致,在初始文件中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确认和计量存在明显差异。IASB方面,采用预期损失的初始目标是减值要符合资产的定价与经济实质,所以在其初始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通过整合实际利率调整利息收入,将预期损失在资产存续期内分摊确认的预期现金流量法。相对的,FASB的目标则是希望确保提取的准备可以覆盖金融工具在剩余期限内的信用损失,并且在最初就明确表达了不认同将预期损失分摊在金融资产的存续期内的做法。FASB认为IASB初始提出的方法并没有完全解决已发生损失模型存在的问题,所以提出应在初始时估计所有不能回收的现金流量,并且立即确认相应的损失以保证减值准备可以覆盖金融工具剩余期限估计的信用损失。在初始征求意见的过程中,相对于模型本身,大多数人更多的表达了希望建立统一会计原则的想法。为此IASB与FASB自2010年10月份起,针对两者模型可能存在的缺陷和操作困难,以融合两种减值目标为基础,共同参与多次讨论会议,之后发布了针对开放式组合的新的调和模型。本文主要从IASB和FASB各自的目标出发,研究了IASB和FASB发布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对象、数据使用、损失确认与列报上存在的差异,并针对模型的特点进行评价,分析各自预期损失模型在应用上存在的缺陷。根据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过程,总结了在建立预期损失模型时应该主要关注的重点,以及我国的应对方式。目前金融资产减值模型还在讨论当中,我国准则确立的目标是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减值模型的变更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在附录中列示了IASB自2010年起历次会议的议题及决议,以期可以追踪准则建立的细节,为我国日后建立金融资产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提供资料。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绪论部分。在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对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梳理,说明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框架,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等问题。第二部分金融资产与金融资产减值着重从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的最新发展出发,以最新准则的规定为基础,介绍了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适用范围等问题。针对目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总结了其在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六个缺陷。第三部分主要从IASB及FASB关于预期损失模型建立的目标出发,介绍及评价了预期损失模型的基本概念,归纳了改进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历程,并着重对IASB和FASB各自观点下的模型在减值对象、数据使用、信用损失的确认方式、列报等方面进行说明及对比。第三部分主要是在理论上分析IASB和FASB的目标差异,以及由于目标差异所导致的在减值对象、数据使用、确认和列报方面的不同,为第四部分模型的发展与应用建立基础。第四部分在第三部分介绍的各个预期损失模型的基础上,对IASB及FASB初始提出的减值模型进行评价,总结缺陷,引出替代方案A和替代方案B。在替代模型的基础上分析调和IASB和FASB各自观点的账户分类管理的预期损失模型,并对账户分类管理的预期损失模型的内容与应用进行评价。第五部分主要是在综合前面各章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损失模型在制定时争论焦点——预期损失的覆盖期间、预期损失的确认程度、初始确认的方法、预期改变的后续计量,以及是否建立最低确认额等问题。最后结合预期损失模型可能存在的困难,提出了我国的应对方式。附录部分主要是总结了IASB自2010年起历次会议的议题及决议,以期可以追踪准则建立的细节,为我国日后建立金融资产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