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布里洛盒子——丹托艺术理论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多元化和混杂化,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产生疑问:到底哪些是艺术品哪些不是。于是,大批的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哲学家都参与到艺术品的解释中。同时,艺术品形式的多样化也要求理论家必须阐明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如何达到统一。在所有的理论家中,丹托十分引人注目,他不仅具有良好的哲学基础,而且他的艺术理论同艺术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对当代的艺术现状进行考察之后,丹托以分析哲学作为研究工具,用历史哲学作为指导,针对艺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立起一个系统的艺术理论体系。  由于丹托的艺术理论同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因此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特别是他思想的很多闪光点来自20世纪60到80年代的艺术实践,同时,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一个转型期,即从工业社会转向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商品化的日趋膨胀,在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改变着艺术的观念和艺术的形式。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波普艺术在变身为商品社会的高级艺术之时,也引导着丹托步入艺术哲学对它进行解释。因此,丹托的艺术理论从一开始就同时代的艺术实践联系在一起。此外,在后现代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普遍呈现出一种焦虑感,这种感觉最终演变成一种与过去彻底决裂后的“终结感”。相应地,丹托中期的“艺术的终结”理论也体现出这一时代情绪。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后现代社会的确立,丹托的艺术理论也继续发展,他不仅重新修正了早期艺术哲学的一些中心问题,而且也最终确立了他的“意义美学”。而今,丹托的美学开始参与到同政治、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中,期望艺术获得一种真正的多元主义的发展。  本文的思考从丹托的历史哲学开始,试图勾勒丹托艺术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演变谱系,同时,力求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剖析,探求隐藏在丹托艺术理论下的哲学思想的根源与传统,重新图绘丹托的哲学与艺术融合的理论体系,以期为艺术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以艺术理论问题为中心展开,全文总体结构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本文选题的研究对象、范围、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简单地对丹托的作品、地位进行介绍之后,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丹托的艺术理论研究状况做出一个评述;其次,对丹托艺术理论中的几个中心问题,即艺术定义、艺术的终结、意义美学,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最后,阐释本文的研究在当下——后现代主义社会和全球化语境中——的实践意义。  第二部分是论文主体,总共由五章构成。论文主体从逻辑上分成四个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板块。  论文主体的第一板块由第一章单独构成,概述丹托艺术理论的基础——历史哲学何以同艺术理论相关联。通过分析历史哲学如何转向语言学批评范式以及丹托历史哲学的叙事学特征,阐明作为丹托艺术哲学基础的历史哲学既受到分析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又具有超出分析哲学之外的“历史”维度,进而确定历史哲学的“叙述句子”和“表现”概念对艺术理论的影响。第一节阐述历史哲学从实质的历史哲学到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转变过程。丹托分别从对尼采的主体性历史哲学和沃尔什的“配景主义”史学观的继承性批判中确立主体对历史的能动认知能力。第二节概述丹托的历史哲学以“叙述句子”和“精神表现”为特征,不仅展示黑格尔对他的历史哲学的影响,而且也渗透到他的艺术理论思想中。第三节论述丹托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他的艺术理论的系列看法之影响。通过对比丹托与福柯关于波普艺术的不同解读,揭示他们对历史概念的认知差异;通过对比丹托与怀特关于“叙事”在历史中的作用,揭示他们关于历史与真实的态度不同。最终,试图确立丹托的哲学思想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并始终立足于本体论的认识。  论文主体的第二个板块由第二章和第三章构成,论述丹托如何通过艺术定义和“艺术的终结”两个论题实现对其艺术哲学的建构。  第二章阐述丹托的“艺术世界”观和艺术定义以及从整个分析美学的理论背景出发,比较他与迪基关于艺术定义的不同在哪里。第一节论述丹托如何从艺术理论、艺术知识和风格矩阵等三方面确立他的“艺术世界”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所存在的问题。第二节围绕艺术定义的“相关性”和“具体体现”这两大核心观点进行阐述,说明丹托艺术定义的发展以及他逐步从语义分析转向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试图展示出丹托艺术定义中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间的矛盾,这也是丹托理论的一个困境。第三节论述迪基的“惯例论”的艺术定义,首先阐述他的定义是处于不断修正的过程,进而指出迪基的定义强调一种外部行为对“成为艺术品”的影响,因此,他与丹托定义的不同在于本体论上的差异。不过,他们二人共同点在于试图对艺术与美学进行区分。最后,谈论丹托主要从分析美学出发来定义艺术,这样必然带来很多问题,所以,艺术定义应该立足学科交叉展开。  第三章论述丹托“艺术的终结”观点的内涵、演变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一节主要谈论“艺术的终结”1984年版的内涵以及1997年演变成为宏大叙事的终结的观点,并指出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丹托的黑格尔转向。第二节分析丹托通过批判格林伯格和贡布里希的艺术史叙事,不仅确立了艺术时代的时间范围,而且也明确了两种宏大艺术史叙事终结的必然。这为他的后历史艺术时代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显现出丹托在协调艺术的本质主义与多元主义过程中的暧昧态度。第三节通过比较丹托“艺术的终结”观点与黑格尔观点的异同,指出丹托的终结只是艺术叙事的终结,艺术创作依旧存在,丹托的整个艺术理论体系借用黑格尔的终结理论,是哲学对艺术的取代。最后,指出丹托的“艺术的终结”观点以“不可辨识”问题作为理论的推导前提本身存在局限,不仅排除了多数艺术的知觉特征,也导致他的艺术哲学和艺术史哲学陷入到循环论证的困境。  论文主体的第三个板块由第四章单独构成,主要论述丹托如何建构他的“意义美学”即艺术哲学,阐述他的“意义美学”是同意图、阐释密切相关的,而他晚期谈到的美的回归只是进一步强化了意义。第一节论述从康德用“审美判断”确立艺术与美的必然联系后,英美派分析美学内部关于艺术是审美还是非审美发生分歧,并导致了“审美经验”在艺术定义上的无效性。鉴于此种情况,丹托的艺术哲学最初规避了“审美”概念。第二节分析由于丹托侧重历史,他的艺术哲学由阐释和“美学反思”两部分构成,并且随着他的意义美学的深入发展,他表现出一种轻视外观的倾向。第三节论述丹托晚期开始回归美,重新审视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在阐释他的“内在美”概念后,揭示出他不仅进一步强化“意义”在他美学中的地位,同时也让美同道德结合在一起了。  论文主体的第四个板块由第五章单独构成,主要论述丹托的艺术理论如何参与到艺术实践,试图阐述其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第一节论述波普艺术兴起的时代背景、特征以及安迪·沃霍尔的创造特征,进而揭示它们作为消费社会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第二节从丹托对波普艺术和沃霍尔的哲学解读,论述丹托的看法是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与黑格尔精神哲学的交叉,并形成他的哲学的张力。第三节展示丹托关于波普艺术和沃霍尔的认识同其本来面貌相隔甚远的原因在于波普艺术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化,但丹托用一种边缘化的哲学加以解释,进而造成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之间的断裂,从而揭示丹托要克服理论与生活的鸿沟,必须植根到一种主体的文化哲学之中。  结语是全文的第三部分,通过论文主体部分对丹托的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意义美学和艺术实践等四个部分的分析,总结它们共同指向艺术的本质主义,从而建构丹托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其次,丹托的艺术理论早、中期以艺术哲学为中心,而后期转向以艺术批评为中心,这表明艺术理论必须同社会、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哲学家和艺术批评家要走向生活,放弃高雅和纯粹的观点。
其他文献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表达及日常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成语数量繁多,内容丰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留学生对商务汉语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以表“贫/
阐述了AS31耐热镁合金的新型生产工艺及其在冶炼过程中的作用.该工艺可解决高温合金元素Si加入不易的难题,使AS31耐热镁合金组织成分均匀、耐热性能良好,并有效降低杂质含量,
雅乐歌辞是乐府诗歌中较受现代研究者轻视的一部分诗歌,然而在写作当时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自上古以来,雅乐歌辞是对周代礼乐的一种直接的继承和模仿,其崇高地位随着时代的变
莆仙方言口语词“无”具备充当连词的独特用法。连词“无”常用以衔接两个句法成分,其中前项成分在特定语境中可以隐现。在句法位置上,它总置于其所连接的后项成分头上,属于
本论文将以《诗经·国风》中的复音词语为基础,根据具体语境和文例确定其意义和用法,逐一与《汉语大词典》进行对比检验,力图展现《大词典》对具体文献词语处理情况的基本面貌,尽
文学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两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渗透的微妙关系,文学的音乐性也越来越引起关注。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中国现代散文音乐性的关注并不充分。在中国现代散
“符号矩阵”是格雷马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卡勒、詹姆逊等人对格雷马斯的方法和成就曾有过出色的分析和运用,在国内,王一川、罗钢、吴泓
“诗格”,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法式”、“规则”作提示与规定的一类书。这类书在唐代大量产生,或是为了科举应试之需,或是为了给初学者提供作诗的具体技巧与规范,因而不免流于琐
学位
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中创作了大量生动的形象,官吏形象即是其一。本论文就以官吏形象为切入点,来研究作者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心理以及这两部作品中官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