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称蕃却喀松((?)bod hchod kha gsum)之多思麦帝却喀((?)mdo smad rtvi mchod kha)的安多((?)A mdo)自古以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藏族文化地区,而坐落于黄河右旋南岸的热贡塞莫炯((?)reb gong gser mo ljong)为安多藏区的核心地带之一。热贡赛莫炯是藏语对现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境域的称呼。热贡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15世纪以来热贡以安多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rong bo dgon chen bde chen chos vkhor gling)为核心形成了政教合一((?)chos srid zung vbrel)制度,历代亚杰喇嘛夏日嘎丹嘉措((?)yab rje bla ma shar skal ldan rgya mtsho)与隆务囊索((?)rong bo nang so)为热贡十二雪喀((?)reb gong shog kha bcu gnyis)之政教之主。本文的研究对象“蔡孜德裕((?)khre tse sde bzhi)”,传统上也为热贡十二雪喀之一,是年都乎土把总((?)gnyan thog thovu pa tsong)直属的四个德哇((?)?sde ba),包括年都乎((?)gnyan thog)、郭麻日((?)sgo dmar)/尕撒日((?)rka sar)、脱加沃果日((?)tho kyA bod skor)、桑格雄((?)seng ge gshong)等,现已分化成七个行政村。“蔡孜德裕”依次坐落于热贡隆务格曲两岸((?)rong bo dgu chu nyin srib)最肥沃的河谷地带,是闻名于世的热贡唐卡艺术((?)reb gong sgyu rtsal)发祥地。“蔡孜德裕”人除讲藏语外,对内还讲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其中前三者讲的是一种蒙藏混合的语言,后者(桑格雄)讲的是一种汉藏混合的语言,操双语者。被当地其他藏人称之为“霍日((?)?hor)”或“铎日铎((?)dor do)”。“蔡孜((?)khre tse)”为汉语“寨子”的音译,由此可见,“蔡孜德裕”与历史上中原王朝在热贡的军事据点有关。汉文史料上有“保安站族”、“四寨子族”或“保安四屯”之称。“蔡孜德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较复杂的背景来源,就其身份而言从土番到军事戍民(土兵)、再到隆务囊索的属部,民族识别时又被赋予“土族”的身份。在宗教信仰上,从多元信仰逐渐融入隆务寺的政教系统。本文以文化调适为视角,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探讨“蔡孜德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转换,分析汉、藏之间的地缘生境与国家权力的介入对其文化模式的影响,具体阐释了“蔡孜德裕”群落基于生存策略,在文化调适过程中的实践路径,以及多元文化涵化下的族群认同问题。本文意图为汉藏边界族群研究提供一个生动的田野个案。全文共八章:第一章绪论,在厘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及其意义,交代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二章勾勒热贡与“蔡孜德裕”所在地理生境与人文环境,梳理历代统治者在热贡的建置沿革以及“蔡孜德裕”的形成。第三章结合汉、藏文本中的历史叙述与民间祖先传说,概述不同文本对“蔡孜德裕”的族源历史记忆。第四章至第六章从藏传佛教信仰的建构,民间信仰(山神文化)、仪式等宗教文化的建构,探讨其文化调适机制、方式、过程等实践路径。第七章着重叙述“蔡孜德裕”的语言、服饰、遗风新俗等表层文化特征。第八章主要探讨经过文化调适、整合后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在这种认同趋势下的文化自觉等现代文化建构的动态过程。最后结论部分探讨文化、身份、认同的关系,提出汉藏边界族群研究中多向研究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