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田作物茬高—茬重模型的建立及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秸秆能源利用可获得性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ong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田作物秸秆是可再生的有机资源,且来源丰富、数量巨大,我国每年大田作物秸秆产生量约7.5亿吨,约占全世界的25%左右。秸秆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促进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物质高效循环和能量高效转化,成为循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秸秆资源有效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化肥施用量,培肥地力,同时也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改善农田生态,消除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运用统计学和系统工程学等理论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大田作物的不同品种的秸秆资源利用现状、移出量的关联度分析及茬高-茬重关系模型的建立和验证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促进我国大田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不同地区的主栽作物类型是各不相同,这与各个地区的气候条件、耕作制度、作物的生长特性等密切相关。作物的株高与地上部生物量的比值和地区、作物品种均无直接相关性,并在地区空间分布上不存在差异。作物收获时留茬高度相同,秸秆移出量占秸秆总量的比值在不同类型作物品种差异不显著(p<0.01)。(2)从作物类型来看,本研究中涉及9种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高梁、棉花、向日葵、油菜和燕麦)所建立的茬高-茬重关系模型的茬高比与茬重比结果显著相关(P<0.01)。对于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间的茬高比与茬重比的结果显著相关(P<0.01)。线性关系模型的建模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8。验证这9种大田作物秸秆的线性模型,验证线性模型的决定系数(R2)高于0.98。(3)2010~2011年,华北地区年均田间秸秆量折合标煤量为46.3百万吨,包括42.3百万吨的田间秸秆量和3.9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7-9月收获的田间作物秸秆量均值为40.9百万吨。东北地区年均田间秸秆量为105.7百万吨,其包括92.8百万吨的田间作物秸秆量和12.9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此秸秆总量折合标煤量相当于57.0百万吨,7~9月收获的田间作物秸秆产量均值为25.5百万吨。西北地区年均的秸秆总量59.8百万吨由91.9%的田间秸秆(55.0百万吨)与8.1%的加工副产物(4.8百万吨)组成。9月、6月和10月是最主要的收获月份,收获的秸秆总量为19.2百万吨。2009-2011年西北地区的大田作物秸秆总标煤量为33.4百万吨,包括30.7百万吨的田间秸秆和2.7百万吨的加工副产物量。(4)2010~2011年,我国的大田作物秸秆总量为7.50亿吨,其中有0.78亿吨的秸秆留茬还田,而秸秆可移出量为5.58亿吨。根据线性模型计算,理论还田量只需1.92亿吨(25.65%)就能满足土壤需求。因此,结果表明我们仍可从大田中移出秸秆资源量即为1.19亿吨。(5)通过对我国6个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大田作物秸秆移出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影响因素指标排序前三位的分别是作物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成灾面积。
其他文献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定量研究是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揭示系统内在动力机制和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型的基础。该文在建立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促进青海经济发展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座谈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以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007年全行业实现快速发展2007年是云南建材工业行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一年。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以产业结构
洞里萨湖是湄公河最大的连通湖泊,湄公河与洞里萨湖水量交换特征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利用4个河湖控制站的长系列水文资料,分析了湄公河与洞里
本文通过喷锚网技术在某工程基坑支护中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确保了工程质量,同时也为喷锚网技术在月边区域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针对乡村道路硬化后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几点养护对策。从乡村道路的意义、乡村道路硬化后在养护管理及安全使用方面的问题及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论述,通过采取有效
<正>2008年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明确了不征税的内容,不征税收入如何进行涉税处理,有不少企业了解得不够。本文通过实例对不征税收入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便于纳税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