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发表后广受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美国各大畅销排行榜。该作品目前已被翻译成55种不同语言、在70余个国家发行,并于2007年被拍成电影,感动并影响了无数读者和观众。《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主人公历经周折才最终与自己的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研究,如文化身份,救赎与成长,种族歧视等。本文采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小说中父子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不同阶段父子关系的变化,本文试图引发青少年对自身成长的思考,并呼吁父母和社会给予青少年成长更多关注。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介绍了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生平及其主要作品,以及《追风筝的人》的主要情节。导论部分也总结了该小说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创新,即研究不同阶段父子关系的变化在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中的体现。正文部分简述了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该理论将人的成长分为八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互相关联,并有各自的成长目标。这一理论是具体研究小说主人公成长过程的依据。借助该理论,本文主要从认同和成长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不同发展阶段与父亲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了父子关系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变化。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前面的论述,通过对父子关系的研究,本文得出结论:在父子关系中,父亲代表着一种家庭秩序,引导并制约儿子的成长。父子之间的交流互动对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成长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心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父亲才能促进儿子真正地成长,帮助儿子充分完满地进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