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而新农民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经济特征和作为“新特区”的重庆,城市飞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却相对迟缓,农民素质偏低是一大原因。
本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在重庆8个区县683份农户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情,研究新型农民培养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首先,本文研究了新型农民的基本内涵,认为新型农民应该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科技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经营管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农民。然后,在其他学者研究基础上建立了重庆市新型农民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结果,对重庆市新型农民实现程度进行了估测,认为重庆市农民素质较低,远未达到新型农民的标准。他们不仅文化水平偏低、采用的农业技术滞后,而且接受新知识、现代农业技术程度较低,尤其是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亟待提高。
其次,论文从农民的培养态度、培养意愿、培养需求等三方面着手,利用683份调查问卷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民参加新型农民培养的积极性很高,主要是出于增加收入、提高技能的考虑,但是相关培训活动太少,同时农民对新型农民培养工作并不了解,认为在农村“有技术”是最重要的:各类培训的覆盖面小,只有11.86%的人参加过培训,主要原因是是供给严重不足;农民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类和养殖类,喜欢短期有针对性、离家距离近、政府出面组织的培训;农民对各类培训的效果评价不高,认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供给不足、供需错位。
再次,在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梳理出重庆市新型农民培养的3个主要问题:基层干部群众培养意识淡薄;供给严重不足;供需错位。笔者认为主要存在政策性障碍、实施障碍以及农民自身原因,导致了这3个问题的呈现。政策性障碍主要是缺乏相关立法、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体制未理顺;实施障碍主要有实施主体缺位、缺乏需求表达机制、投入不足、基层政府歧绩观扭曲等: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有务农主体意识淡化、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农民分层化趋势明显等。
最后,根据前面几个章节的分析,结合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农村的特殊情况,从运行机制、长效机制、保障措施3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运行机制,笔者建议对相关人员进行激励、加强新型农民培养规划、培养五支队伍、优化培训模式、探索培训方式;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来推动长效机制的发展;从提高新型农民培养的政策地位、健全地方法规、整合科教资源、搭建服务平台等方面来为重庆市新型农民培养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