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组织公正感及其产生机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51585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组织公正感理论研究的重点是组织公正及其与后续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公平/不公平感产生的过程却未得到实验检验。换句话说,目前关于公正判断的认知过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尽管有人尝试用归因理论来分析组织公正感,但归因理论并没有被公正理论所吸纳。也就是说,尽管认识到归因理论的重要性,并有人开始用归因观点来描述公正感产生的认知过程,但并未将其作为自身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将归因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纳入到公正判断之中,从归因的视角来探讨组织公正感的产生机制。研究借鉴并融合了韦纳的责任推断模型和Folger的公平性理论,着重探索公正判断中的认知成分,揭示归因对不公正感及后继情感和行为的预测功能。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分为两个研究:一是企业员工组织公正感的现状分析,二是从归因的视角探讨企业员工组织公正感的产生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员工的职位和单位性质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在组织公正感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学历和工作年限等差异不显著;2.员工的不公正感主要集中在分配领域,在不公正感的责任认定中,人们更多地指向直接主管和人事部门;3.预期事件和实际发生的事件之间的差距和不公正感、生气有显著性正相关,与异常行为相关不显著,差异性对不公正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4.可控性、有意性与责任性有显著性正相关;5.责任性与不公正感、生气和异常行为有显著性正相关,并且责任性对不公正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归因是公平判断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前提;6.有意性对可控性和责任性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有意性对责任性和不公正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责任性对差异性和不公正感的调节作用显著。
其他文献
多媒体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给生活带来的很大的便捷,也使得人们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渠道得到扩展.技工院校是为社会培养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社会适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民办高校取得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法人属性不明、产权不清、财政扶持不到位等矛盾日渐
我们对陌生人严加防范,幼儿却避免不了伤害;我们对熟人信任有加,幼儿却惨遭毒手。不禁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幼儿对“陌生人”与“熟人”有怎样的人际交往观念?确定好研究问题后,我采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小学至高中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的差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伴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差异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自主成长型教师,他们以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而闻名,在国内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说是真正的信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益智类节目自国外传至我国,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几次变革与创新,节目形式由当初单一的知识竞赛发展为现在兼具娱乐性与知识性的新型益智类节目。益智节目在不断
本文对福柯的教育观进行了述评。福柯为我们留下了有关主体、话语、规训、微观权力等众多的思想瑰宝。他的著作中虽对教育的阐述篇幅不多,其关于“知识-权力”、“规训技术”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学前教育历来是作为一种自发的、无序的、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而存在。中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在理念、制度、政策、实践方面落后,与小学教育界限不明
20世纪末以来,中日两国在共同的国际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影响下,依据各自的国情,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分别推出了“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对两国的教育体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