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并比较试验组治疗方法(常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通心络胶囊)与对照组治疗方法(常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hs-CRP、IL-2水平的影响。探讨在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短期临床转归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依据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入选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已确诊的、参考TIMI危险分层不行或不接受早期血管重建的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9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试验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两组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给予常规药物(抗血小板、抗凝、抗缺血)和他汀类(阿托伐他汀钙片40mg晚睡前1次)调脂治疗,而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3次/日口服治疗。两组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定血hs-CRP、IL-2浓度;入院次日及用药后半年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患者用药8周期间再发胸痛频度和程度,心电图ST段及T波恢复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半年内发生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收集并整理数据资料,应用SPA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前后hs-CRP浓度分别为:对照组:16.32±2.54mg/L和9.00±1.24mg/L,试验组:17.29±2.36mg/L和8.18±1.00mg/L。两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hs-CRP浓度的比较,均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s-CRP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白细胞介素2(IL-2):分别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后IL-2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治疗后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由25.00±2.99降至18.36±1.15, p<0.01;试验组:由25.86±3.59降至17.42±1.56, p<0.01);两组治疗后IL-2浓度的比较,t=2.623, p=0.011,<0.05,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3.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8周后心绞痛总有效率分别为69.0%和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8.9%和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IM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用药6个月后,两组患者内中膜厚度(1.39±0.09和1.27±0.78)较治疗前(2.25±0.21和2.24±0.22)均明显的降低(p<0.01),且试验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药物不良反应及6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严密观察的8周用药期间,试验组有2例出现轻微的胃肠道反应,两组均未发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开始6个月内,对照组2例出现需侵入性血管重建治疗,其中1例为非致死急性心肌梗死,另1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加重患者;试验组仅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再住院患者,未行血管重建治疗;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卒中等不良事件。结论:1.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可以更优地发挥抗炎症免疫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2.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可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3.阿托伐他汀联合通心络胶囊可能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