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是指结石位于胆总管内的胆道梗阻性疾病,其好发于胆总管下端,结石性质大多数为胆色素类结石。胆总管结石治疗常以手术为主,其外科治疗原则和目的主要是解除梗阻,取净结石,畅通引流,防止感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利用重T2加权脉冲序列来显示具有长T2弛豫时间组织结构的技术,类似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的效果,是诊断胰胆管系统疾病的一项新的,非介入性的方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一种将电子十二指肠镜经口腔自然通道插入至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从而达到解除梗阻,畅通引流等目的的内镜治疗方法。其基于ERCP诊断技术发展而来,但因患者疾病、自身解剖及术者操作等原因存在难以预测的困难。为此,我们通过测量MRCP图像上相关结果,探讨其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难易的关系,以明确其对于EST取石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入住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行EST术取石患者,并且术前完善MRCP检查,在MRCP图像上对胆胰系统相关指标予以测量,诸如:胆总管下端直径、胆胰管汇合角度、结石横径、结石部位、结石数目等,并将EST操作中十二指肠乳头处切开取石所用时间或取石次数作为量化EST取石难易程度的指标,将进行EST取石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取石困难组与非困难组,比较二组相关指标差异,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相关指标对取石的影响。从而通过其取石难易程度的预测评估,来探讨MRCP在EST取石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总共有91例患者入选研究,取石成功率为96.7%(88/91)。EST术取石困难组记为A组,共30例患者;取石非困难组记为B组,共61例患者。两组组间比较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发生率、胆胰管汇合角度、结石部位、结石数目无明显差异,但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率、胆总管下端直径、结石横径存在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EST取石难易与MRCP图像上胆总管下端直径、结石横径有相关性,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胆胰管汇合角度、结石部位、结石数目无相关性。[结论]1.在MRCP图像上,胆总管下端直径、结石横径这两个指标是预测EST取石难易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当直径越小、结石横径越大,易致取石困难。2.EST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能够辅助评估手术安全性,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