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气滞热壅型外吹乳痈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气滞热壅型外吹乳痈的更优方案,为临床治疗气滞热壅型外吹乳痈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气滞热壅型外吹乳痈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结合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各32例。两组皆予每天口服头孢地尼+电动吸奶器排乳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针刺四关穴、肩井(双)、梁丘(双)、足三里(双)、内庭(双),每天1次,每次30分钟;两组均进行连续5天的治疗。检测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utrophil,NE%)、体温、体征(肿块大小、皮红面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并在所有治疗结束后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所有数据均运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结果:1.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WBC、NE%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WBC、N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体温:治疗24h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体温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h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体温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体征(肿块大小、皮红面积):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体征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体征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中医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结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均能改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率(NE%)、体温、体征(肿块大小、皮红面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且针刺结合常规治疗优于常规治疗。2.针刺结合常规治疗对气滞热壅型外吹乳痈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