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x285306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就是一个与之如影随形的“常态”。众多经济学家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马克思和熊彼特的研究尤为引入瞩目。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内生的矛盾,这种矛盾赋予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周期不过是这种内在“不稳定性”的外在表现;熊彼特则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来源于非连续的创新活动,而非连续的创新活动则引致了经济的非均速发展,与此同时,创新活动的繁荣与衰退也导致了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  马克思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在理论产生背景、理论渊源、内容结构、方法论、经济周期的产生及传导机制等方面的区别是明显的,这些都构成了本文需要研究的内容。除导言外,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马克思和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渊源。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产生于19世纪工业资本主义迅速扩张的自由竞争时期,主要来源是英国的古典政治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德国的古典哲学;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则产生于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其特征是经济危机和技术创新都不断涌现,主要来源则包括瓦尔拉斯、庞巴维克、马克思和韦伯等不同背景的经济学家们的思想。  第二部分,比较马克思和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内容。马克思与熊彼特对待经济周期问题的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将经济周期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一个“必然现象”,而并非偶然因素所致。不过,由于两者对经济周期产生机理的逻辑认识并不相同,使得他们对经济周期的产生及传导机制、应对措施、作用和意义等抱有迥然不同的见解。在马克思的逻辑框架中,经济周期更多的是以一种破坏性的负面形象出现,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产物,而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避免这种周期性危机所造成的浪费和破坏;在熊彼特的逻辑框架中,经济周期更多的是一种创造性的正面形象出现,是创新活动的繁荣和衰退的结果,危机正是孕育新的生产组合要素的时机,没有这种“创造性破坏”,资本主义也就失去了其发展的动力。  第三部分,马克思和熊彼特有关经济周期问题的方法论比较。马克思和熊彼特在对待经济周期的产生及传导机制、应对措施、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的不同,归根到底是两者所秉持的方法论的不同。马克思的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逻辑线路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冲突→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产生的最终原因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中两组矛盾范畴的相互运动;熊彼特则沿着“企业家精神→创新活动→经济周期”这样的逻辑线路展开其论证,理论的中间环节固然有诸多新颖的思想和观点,但其逻辑线索最终溯源于某一类群体的“精神气质”,其方法论则带有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色彩。  第四部分,在比较马克思和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力图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面临的“新常态”提供一些理论的思考和新鲜的视角。众所周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国际需求疲软的冲击下,我国靠国内的巨量投资维持住了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产能过剩在当下日益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同时,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部分制造业海外转移的背景下,实现我国产业的中高端转移也是一个相当紧迫的问题。而在这些方面,马克思对经济周期客观规律的深刻揭示,熊彼特对创新活动的某些深刻洞见,无疑都会给我们的实践带来丰富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产权问题是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之一,产权归属与界定的明晰,是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根本前提。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稀缺资源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实现企业家产权的最优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并发挥其职能作用,就必须对企业家产权进行明晰和界定。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产权主体缺乏监督动力和监督能力,以及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始于1979年的中国国有企业
当今世界的迅猛发展,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发展的主流,而理论分析和经验证据则表明,一国外贸规模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包
浙江作为中国的一个沿海开放省份,其经济总体实力位居全国的前列,尤令其自诩的是浙江的民营经济、民族工业生机勃勃,无论国内海外皆可以见到“浙商”的活跃身影,但在引进外资方面
跨国公司在技术转移中存在着外部性-溢出效应。东道国企业的模仿竞争行为和东道国政府制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都对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考察了在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