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实性指能够预设小句表达的命题为真的能力,叙实性的判定与命题的真假值问题紧密相关。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Paul Kiparsky和Carol Kiparsky(1970)关于英语叙实和非叙实动词的句法对立性的观察。本文以现代汉语的叙实性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解释汉语叙实性问题,从而对汉语语法范畴进行探究。文章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从确定分类、叙实算子的描写、句法语义变化、小句命题真价值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的叙实性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第一,如何辨析不同叙实性的差别,汉语中能够体现这些不同叙实性的词有哪些。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使它成真的条件,命题的值可能为真,为假,或者不确定。根据Goatly(1977)基于预设的动词分类,对应的句子叙实性类型可以分为:叙实,反叙实和非叙实。除了典型的叙实动词可以表示句子叙实性,与其功能类似的还有其他词性的叙实算子。文中对于汉语中常见的叙实算子进行了分类刻画。第二,在不同类型的语法环境下,不同叙实词的叙实功能如何体现。为了探究叙实动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动态变化,通过客观的语言事实描写,从疑问、否定提升、时态、名物化四个方面,本文发现各类叙实词都能保持其叙实性,但是叙实动词的否定形式接正反问句后叙实性会向非叙实性漂移,反叙动词实经过否定提升后会向非叙实性漂移。第三,如何对带有主观谓词的叙实句真假值做出合理解释。常见的叙实宾语小句若包含客观谓词结构,整个句子的真假值很容易辨别。若涉及到主观谓词结构,就会出现“无错分歧”的情况,则需要考虑不同角度的释义,本文尝试从相对主义的角度采用不同立场来分析带有主观谓词结构的叙实宾语小句。本文基于客观的语言事实描写,对于汉语叙实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思考,为汉语的语法范畴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不同叙实性之间的深入探究对于汉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