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初中生心理虐待与自动思维、抑郁的关系。(2)探讨遭受心理虐待的初中生关于自我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特点。方法:(1)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黑龙江省3所农村中学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中抽取调查对象,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自动思维问卷(ATQ)和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价初中生的遭受心理虐待、自动思维出现频度和抑郁情绪情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自动思维在初中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中的中介效应。(2)按照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的阳性检出标准筛选心理虐待组,从中选取30人为实验组;按照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的阴性标准筛选非心理虐待组,从中随机选取30人为对照组。采用“点探测任务”范式,2(组别)×2(注意偏向效价)混合设计,探讨遭受心理虐待初中生在自我信息认知加工中注意阶段的特点;采用“自我相关编码任务”范式,2(组别)×2(形容词稳定性)×2(形容词效价)混合设计,探讨遭受心理虐待初中生在自我信息认知加工中编码、记忆阶段的特点。结果:(1)儿童期心理虐待在初中生中的发生率为44.28%。(2)儿童期心理虐待对自动思维及抑郁有直接影响(β=0.245,β=0.674,均P<0.001);自动思维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对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Z=51.2,P<0.01)。(3)实验一中,组别和注意偏向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4)实验二中,对形容词的认可量分析表明,形容词效价主效应显著(p<0.001);组别和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认可正偏向上,心理虐待组在情绪词与特质词上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p<0.05)。(5)实验二中,对形容词的反应时分析表明,稳定性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和形容词效价交互作用显著(p<0.001);反应时正偏向上,心理虐待组在情绪词与特质词上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均 p<0.001)。(6)实验二中,对形容词的再认量分析表明,组别和形容词效价交互作用显著(p<0.001);组别、形容词稳定性、形容词效价三重交互作用显著(p<0.05);再认正偏向上,心理虐待组在情绪词与特质词上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01,p<0.05)。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自动思维在心理虐待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虐待经历使个体在有关自我信息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存在对消极自我信息的偏好,表明受虐者存在负性的自我认知,可以从认知方面改善有心理虐待经历初中生的抑郁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