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无虹膜与眼球震颤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虹膜缺损(Aniridia,简称无虹膜)是一种罕见的双眼发育性疾病,累及全眼球。主要特征表现为眼部组织不同程度的发育异常,如先天性无虹膜、眼球震颤、弱视、先天性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的临床表型多变,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眼部发育异常表现,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60,000–100,000分之一。配对盒因子6,即PAX6基因(OMIM 607108,Gen Bank M93650)是最初被认为与虹膜缺损有关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11p13上,长度大约为22kb,其中包含了13个外显子和14个内含子。PAX6基因参与调控多种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眼表组织、嗅球、神经管、肠道及胰腺,而该基因发生异常时,则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例如无虹膜,角膜混浊、角膜炎、白内障、青光眼、晶体异位或缺失、睫状体发育不全、黄斑中心凹发育不全、斜视、眼球震颤、Peter’s异常、视神经缺损等。本课题中,我们对中国湖北省偏远地区一先天性无虹膜家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家系中患者临床表型有所不同,临床初步诊断为先天性无虹膜伴眼球震颤。希望通过对该家系进行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检测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以及突变,初步探讨PAX6基因突变致先天性无虹膜及眼球震颤的分子遗传学机制。目的:通过研究我国一遗传性先天性无虹膜与眼球震颤家系的临床特征,研究其中的PAX6基因特征和基因突变,通过寻找致病基因及其位点,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该家系三代5名患者及3名正常成员进行病史采集、静脉采血和眼科检查,家系成员均否认近亲结婚史。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眼底镜、眼压、眼底彩照等测定。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PAX6基因的所有外显子进行测序并与参考数据库比较,分析该突变是否与疾病表型共分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氨基酸序列变化,分析该致病突变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影响。结果:该家系患者均表现为先天性无虹膜与眼球震颤,但不同患者的临床表型并非完全一致。除先证者外家系中另外二名患者还表现为先天性的白内障。家系中的其他成员表型正常。对家系5例患者的PAX6候选基因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PAX6基因的第7号外显子c.393396del TAGC杂合突变,造成自第132位氨基酸后发生移码突变,使肽链合成自第145位提前终止。而另外3名正常成员均无此突变。该病在家系中呈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第7号外显子的c.393396del TAGC突变与该家系涉及的疾病呈共分离。结论:该突变是PAX6基因的一个新发现突变。家系中所有受累成员都存在PAX6基因第7外显子c.393396del TAGC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先天性无虹膜、眼球震颤的发病原因。本研究发现的新突变为首次报道,丰富了人类PAX6基因突变数据库。
其他文献
目的:  1、本研究从人前列腺组织中分离、培养人前列腺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rostat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MSCs),建立hPMSCs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体系;从人脂肪组织中
目的:  本文通过研究益阳灸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治疗作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且对益阳灸疗法联合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