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锻炼概念目前没有确定、整合的定义。体育锻炼的的概念由我国李山花做了很好的诠释:“体育锻炼的本质是一项身体运动,主要作用在于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娱乐身心。它的三个主要因素为体质锻炼、卫生条件、外界环境。体育锻炼的目的是由王则珊提出的,她认为,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以锻炼身体素质,增强人的抵抗力,延长人的生命,并还有助于提高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体育锻炼的强度和频率均决定运动效果。《辞海》解释:体育锻炼是一种增强人对各种病源的抵抗力和与大自然友好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之一。体育锻炼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此目的。《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出,体育锻炼的作用在于促进身心状态和谐,通过增强人类的组织结构和器官对刺激的适应性,使得人体的各种生物机能有大幅度提升。席玉宝曾经提出:体育锻炼就是以身心愉悦、强身健体、心智活动能锻炼为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有益身体健康的身体体活动和产生运动的负荷的方法来达到增强人的机体能力、增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和维持机体更高水平的运动而进行的相关锻炼活动之一。体育锻炼强健机体的心肺系统,增强机体的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提升机体的反应速度,在机体遇到危险时能最大限度的做出及时反应降伤害程度降到最低,让机体充满阳光,有健康的体魄。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的内在准则所认为应该具有的常规生活质量和水平和现实生活中的常规生活质量和水平高度甚至完全契合。即理想和现实的和谐统一。它具有个体独立判断性、全面性以及不易变性的特点。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飞速发展,主观幸福感引起大家更广泛的憧憬和期盼。因为它给大家带来正向的情绪激励机制。这种情绪激励机制能特点为整合性高、全面性高、且最被大众普遍接受。作为一个公正且被广泛接受的测评标准,它被认为可以良好的评价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和心理积极状态。主观幸福感更能广泛的测评出大学生在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上的积极程度。了解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高低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研究发现,探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程度间接的反映他们的思维活动,进而深层次的进一步完善主观幸福感理论层面的体系构建,从而促进心理学理论的蓬勃发展。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差异。家住城市的大学生比家住乡镇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的积极情感指数。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性别、文理科方面上均没有显著差异。(2)主观幸福感在不同年级也存在着差异。研一的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明显要低于研二、研三对生活的满意度。(3)大学生的家庭的平均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家庭平均收入2000~3000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高的积极情感指数、更低的消极情感指数。(4)大学生身体锻炼量对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指数产生影响,中等锻炼量的生活满意度最高,积极情感指数最高。(5)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对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产生影响。锻炼持续时间越长,主观幸福感越高。(6)在大学生的群体中体育锻炼,锻炼类型和锻炼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量,长期的持续时间将会最大幅度的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