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下颌骨骨性解剖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进行定量测量,研究下颌管、颏管和切牙管的走行规律,分析下颌下腺窝的解剖形态,提出预防种植手术中神经损伤的方法和避免种植体发生舌侧穿孔的措施,为确保下颌牙种植手术的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筛选于河南省口腔医院进行CBCT检查的病例资料,共100例,其中男57例,女43例。在三维重建的下颌骨上观察下颌管、颏管、切牙管及下颌下腺窝的解剖形态、走行规律和毗邻关系,测量下颌切牙管、下颌管至牙槽嵴顶、下颌下缘、唇(颊)舌侧骨壁的距离,颏孔至下颌切牙管起点、牙槽嵴顶、下颌管上缘的距离;在下颌磨牙区模拟植入不同直径种植体,采集并测量下颌下腺窝与牙种植手术相关的数据。所有数据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使用t检验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在CBCT重建图像上,下颌切牙管的检出率为94%,其中54%是清晰的,颏管的检出率为100%,其中94%是清晰的。2.垂直向上,下颌切牙管位于颌骨中下1/3处,唇舌向上位于颌骨中1/3处。起点、尖牙、中切牙三个位置上,牙存在者下颌切牙管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14.3±4.16mm、16.5±3.78mm、17.2±5.01mm,至下颌下缘的距离分别为9.2±2.06mm、8.4±1.74mm、7.9±1.98mm,至唇侧距离分别为3.7±1.43mm、4.6±1.56mm、4.7±2.11mm,至舌侧距离分别为6.1±1.88mm、5.7±1.17mm、5.9±2.14mm,牙缺失者下颌切牙管至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11.7±3.95mm、13.4±4.0mm、13.9±4.89mm,至下颌下缘的距离分别为9.1±1.89mm、8.3±2.03mm、7.9±1.57mm,至唇侧距离分别为3.7±1.67mm、4.4±1.88mm、4.6±1.93mm,至舌侧距离分别为5.2±2.03mm、5.0±1.96mm、4.8±2.47mm。3.多数颏孔位于第二前磨牙下方;颏孔至下颌切牙管起点、下颌骨上缘、下颌管上缘的距离:左侧分别为3.7±1.31mm、13.2±1.43mm、3.9±1.21mm,右侧分别为3.5±1.64mm、12.9±1.97mm、4.1±0.96mm。4.下颌管走行偏向颌骨中下1/3位置,颊舌向上距离舌侧骨壁较近,偏向颌骨舌1/3处。5.下颌下腺窝骨倒凹深度第一磨牙区为1.0±0.61mm,第二磨牙区为1.5±0.61mm。牙存在者第一磨牙区发生舌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19.7±3.75mm(d=4mm)和18.6±3.73mm(d=5mm),第二磨牙区为16.2±3.46mm(d=4mm)和15.2±3.09mm(d=5mm),牙缺失者第一磨牙区发生舌侧穿孔时种植体长度为17.1±3.77mm(d=4mm)和15.6±3.85mm(d=5mm),第二磨牙区为14.2±4.05mm(d=4mm)和13.2±4.27mm(d=5mm)。结论:本研究利用CBCT分析了与种植手术相关的下颌骨骨性解剖结构的形态学特点和位置分布,结果表明:1. CBCT重建图像能够较好的显示下颌管、颏管、切牙管的三维结构、走行规律及毗邻关系,对种植术前评估和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下颌切牙管在垂直向上位于颌骨中下1/3位置,唇舌向上位于颌骨中1/3处。3.下颌管在磨牙区位于颌骨中下1/3位置,靠近舌侧骨壁。4.下颌下腺窝解剖形态因人而异,在下颌磨牙区进行牙种植手术时(尤为第二磨牙区),下颌下腺窝是限制种植体长度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下颌神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