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北京胡同、四合院大致发轫于元朝,经过明、清两朝的发展,其数量不断增加,形制更加熟。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胡同、四合院的数量略有下降,但仍是北京居住建筑的主体。可以说,胡同、四合院见证了北京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是北京历史的活化石。而且,胡同、四合院也是京味民俗文化的宝库,保存了传统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想了解北京文化,就必须要了解遍布京城的胡同和四合院。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北京胡同、四合院面临着消失的危险。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大片的胡同、四合院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开发商和一些城市规划者眼中,古旧的胡同、四合院是落后、过时的代名词,与现代化的城市水火不相容。
北京胡同、四合院的现状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他们呼吁有关方面能够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胡同、四合院,留住北京城的文化基因。胡同、四合院的价值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人非常敏锐地发现胡同、四合院独特的文化魅力,并把这种文化魅力开发成了旅游资源。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胡同游”就是开发胡同、四合院文化资源的代表。“游胡同、体验老北京生活”是胡同游的核心模式。在短短几年中,“胡同游”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申奥成功后,北京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口号,要向世界展示北京独特的文化。而大大小小的胡同、四合院正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借着奥运的东风,胡同旅游日益兴盛。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胡同游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导游水平不高、民俗旅游产品单一、仿造的四合院大量出现等等。这些现象使胡同、四合院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也会使胡同旅游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对胡同旅游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胡同旅游来保护、宣传胡同、四合院的民俗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取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在旅游与文化保护方面找到平衡点。
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选题的动机、相关研究现状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介绍胡同旅游的对象--胡同、四合院的历史、现状,并结合目前较流行的文化遗产开发理论分析胡同、四合院作为旅游对象的可行性。
第三章主要介绍胡同旅游的兴起及现状,分析胡同旅游所开发的文化资源的特点以及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探讨胡同旅游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分析了什刹海地区的胡同游。本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胡同旅游的主要运营方--胡同旅游公司及“接待户”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其旅游模式;第二部分对最近几年新出现的新项目--胡同人家进行访谈,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胡同里的居民进行访谈,根据其对胡同旅游的总的态度来探讨旅游与当地民俗文化主体的关系。第四部分对负责管理胡同旅游的政府机构进行访谈,看其对胡同旅游的态度。
第五章根据实地调查所取得的资料,对胡同游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思考。
第六部分是结论,主要探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将胡同旅游与胡同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应该从百姓的角度出发,鼓励当地的居民参与到胡同旅游中来,同时也应注重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