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齐哈尔市玉米种植面积为黑龙江省最高,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3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146hm2,为历史最高。玉米螟在齐齐哈尔市的危害也相对严重,越冬幼虫平均百秆活虫数在125头以上,严重发生年份可达300头以上。在黑龙江省,防治玉米螟主要使用松毛虫赤眼蜂进行防治,田间防治效果在60%左右。近年来,由于气候的变暖及种植结构的变化,导致玉米螟的发生规律也有所改变,经调查,齐齐哈尔市的玉米螟发生世代由原来的一代危害,变为不完全二代玉米螟危害和二代玉米螟危害,二代玉米螟与一代玉米螟互为虫源,交互危害,对玉米植株的危害加重。所以为提高防治效果,在防治一代玉米螟的同时,需兼顾防治二代玉米螟,需要对玉米螟的防治次数、放蜂数量进行调整,同时使用不同小种赤眼蜂进行防治效果比对,找到最佳防治方法,提高赤眼蜂田间防治效果。农业病虫害与温度、相对湿度关系特别密切,研究昆虫的发生特点应该综合考虑两者对病虫害的影响,并进行系统研究。昆虫的生存繁殖、生长发育、代谢速率及迁移扩散等一系列生命活动都受到温度的直接影响。研究气候变化对昆虫影响的生态学机理,构建昆虫种群的气候响应模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决策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气候变暖导致的害虫发生与危害规律是近年来作物与害虫关系的热点研究问题,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明确害虫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提升害虫发生预测及研发新的防治技术和提高现有防治技术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地区近15年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相应年份玉米螟百株幼虫量和化蛹量的调查数据综合使用SA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说明玉米螟百株有虫量和化蛹率均和气象条件密切相关。试验使用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玉米螟赤眼蜂能有效控制玉米螟田间种群数量,田间卵寄生率最高可达98.4%,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0.6%。松毛虫赤眼蜂较玉米螟赤眼蜂防治效果相对较低,田间卵寄生率最高达74.8%,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可达62.9%。经过田间试验结果分析,齐齐哈尔田间可发生二代玉米螟,由于亚洲玉米螟的生理习性及地域性的原因,田间玉米螟发育周期历时较长,呈一代二代混合发生形式,但主要以二代玉米螟发生为主,在7月10日之前完成孵化的玉米螟可形成二代玉米螟,8月10日左右为产卵盛期,玉米乳熟期危害较重。第一代亚洲玉米螟主要危害玉米心叶及茎秆,二代玉米螟主要危害花丝,穗部和茎秆,两次危害造成玉米减产严重。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玉米螟世代变化,需要对玉米螟进行新的世代分区,为提高防治玉米螟效果提供有利的参考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放蜂量30000头,首次放蜂日提前到6月30日,多次放蜂末次放蜂到8月17日,能有效提高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田间卵寄生率最高可达98.4%,平均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0.6%。而以往传统方式放蜂的平均寄生率为70~85%和平均防效为65.8%。说明在齐齐哈尔提前放蜂时间以及多次放蜂能提高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