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荒漠文学中的性别与自然:奥斯汀、阿比与威廉姆斯的自然书写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漠是美国文化史上“咆哮的荒野”的强大的意象之一。因为荒野是美国文化的基本要素,美国文明从荒野中得以建立,所以人们逐渐意识到荒漠在美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对于荒漠的看法也逐渐从厌恶转变到欣赏。20世纪初期,美国逐渐出现了荒漠美学,荒漠成为探讨人和自然关系的自然写作的重要主题。本论文通过探讨三位作家——玛丽·奥斯汀,爱德华·阿比以及特丽·坦皮斯特·威廉姆斯创作的关于美国荒漠的自然文学作品,重点研究他们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性别和自然的关系。从美国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自然一直被建构为女性形象:男性被视为自然的征服者,女性被认为和自然更加亲近,因为自然和女性共同受到男性主导社会的压迫。这三位作家的自然书写展示了人类和荒漠的新型的积极关系。他们既不是荒漠的压迫者,也没有把自己或荒漠一起视为受到压迫的对象,相反,他们都显示出了对荒漠的欣赏和热爱,对待荒漠非常用心和关心。三位作家关于荒漠的自然书写里存在着性别和自然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性别影响他们对于荒漠的认知,荒漠景观作为一个“文化实践”也影响着他们各自不同时期的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建构。作为一名世纪之交的女性,奥斯汀的荒漠感知是一种女性壮美。和传统的男性壮美不同,这种女性壮美不带有任何征服荒漠的企图。奥斯汀没有把荒漠当成父权社会的受害者,而是把它建构为一个强大的女性,一个无法驯服的场地,养育着和土地发展出亲密关系的女性,赋予她们力量。荒漠可以给予女性自由,形成以女性为导向的生态区域,因此荒漠使得一种新型的女性气质成为可能。阿比心中的荒漠很大程度上建构了其生态男性气质(eco masculinity)。阿比在写作中展示了他对于荒漠的关心和保护,但是矛盾的是,他也拥有同样强烈的冲动去统治荒漠,把它当成建立“自我”的一个私人的男性领域。阿比的生态男性气质本质上主导着他对于荒漠的生态防卫(eco-defense)。威廉姆斯把情色(the erotic)当成一种力量,通过把身体(the body)引进她的写作,进而探讨女性的身体和荒漠的互联性。她还把人类对荒漠的摧残和女性残缺的身体结合起来,从事“毒性话语”(toxic discourse)的创作。为了创造民主的开放空间,威廉姆斯提出要把社区的概念延伸到地球的身体上,这样才能为所有的生物提供正义。本论文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分析玛丽·奥斯汀在荒漠里的女性发现:女性壮美——即她对野性荒漠的美学认知;她在荒漠里观察到的女性自由和丧失的男性气质;以及她在荒漠里发展出的以女性主义为导向的生态地区主义。男性壮美暗示了一种对于自然的重新征服的主宰和优越感,与此不同的是,奥斯汀的女性壮美没有体现出占有欲和主体欲望,而是对于壮观的荒漠景观的一种自然情感流露。奥斯汀把荒漠当成是一个神秘危险的女性——斯芬克斯。文明社会的白人男子没能征服或开采荒漠,相反,他们在荒漠里丧失了自身的男性气质,被荒漠摧毁了。对于抛弃了社会习俗和限制、并且和荒漠发展出深深联系的女性而言,荒漠是她们无法被驯服的同盟。因此,奥斯汀的写作里出现了荒野造就的一种新型女子气质,并能够把以女性主义为导向的生态地区主义当成美国未来发展的一个模式。第二章集中探讨爱德华·阿比的自然书写里体现出来的矛盾的生态男性气质。美国的男性气质和荒野有着很强的联系。荒野被认为是女性,但是对她的控制则是男性的,所以荒野被认为是“真正男人”的领域,臣服于男性的主宰,是构建美国男性气质的一个决定性的指示物。生态男性气质显示了有着环境意识的男性对于自然的积极的、关心的态度,但是它也显示了男性想把自然当成私人的男性领域的同样强烈的冲动。阿比把荒漠建构为自己的王国,一个没有被驯服的纯粹荒野,只适合纯粹的男人在那里生存。阿比在荒漠里进行了许多户外的探险去展示自己的英勇。现代发展和工业旅游业使得荒野处于危险中,因此阿比激进地捍卫荒野的保存,因为他认为荒野是自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把身体当作一个批评主体,第三章分析了威廉姆斯自然书写中女性的身体和荒漠之间的联系。威廉姆斯认为女性的身体和荒漠都是情色的。把情色当成力量使得女性能够遵从自身无意识的欲望和意愿,实现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女性通过身体可以和荒漠建立亲密互惠的关系。威廉姆斯的许多作品属于所谓的“毒性话语”,书写了“荒漠里的核武器”。荒漠里的核武器试验摧残了荒漠的生态健康和女性的身体健康。威廉姆斯的“毒性话语”打破了受到破坏的荒漠和受到摧残的女性身体的沉默,为紧密相联的两者发声,表达出了神圣的愤怒。威廉姆斯把社区的范畴从人类延伸到了地球的身体,认为只有把整个地球当成一个生态的社区,我们才能为所有的生物提供正义——植物,动物,岩石,河流,以及人类。通过分析三位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性别与自然的关系,本论文认为,阿比继承了美国的自然文学传统,把荒漠当成被动的女性、一个由自己主宰的私人领地。通过退避到荒漠里进行冒险,阿比展示、巩固了自己的男性气质。作为一个难以被社会同化的异质景观,荒漠被奥斯汀当成强大的女性同盟。通过荒漠给予的力量和灵感,荒漠里的女性拒绝并且颠覆了社会固有的性别政治,形成了新的女性气质。威廉姆斯把荒漠比拟为情色的身体。女性和荒漠之间通过身体的互动形成了亲密互惠的关系。因为荒漠的安危和女性的安危息息相关,因此女性有必要站出来,代表被核武器试验摧残的荒漠和女性身体一起发出声音。虽然三位作家都显示出了对荒漠的尊敬、保护和关心的态度,他们不同的性别使得他们与荒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很大的区别。阿比一直把荒漠建构为男性的逃避之地,一个没有人类存在的原始荒野;两位女性作家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心态上,都和荒漠发展出了更加亲密的关系,希望在荒漠上建立人和其他生物之间共存的和谐、民主的社区。与此同时,通过把荒漠构建为与文明截然相反的荒野,阿比维持巩固了美国社会的性别现状;而通过把荒漠塑造为与主流社会不一样的范例,奥斯汀和威廉姆斯把荒漠当成抵抗男权社会权威的场地,进而提升了女性地位。三位作家关于荒漠丰富有活力的自然书写,使得读者能够发现性别和景观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发挥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了解美国荒漠文学,了解自然书写这类文学体裁、了解美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性别政治,以及美国西南部——美国文学和文化上一个独特的文学区域。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财税一直是维持国家政权运行的支柱。1945-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财政赤字日益扩大,基层国税的征收日益困难,税收征管水平的下降标志着国家有效治理的缺失。本文以绍兴地区的国家税征管为核心命题,通过对组织与人事、稽征与管理、流失与防治等税收现象的观察,试图分析税收的权力分配、制度实践、征纳关系和税务工作效率,以探究国家的税收治理问题,揭示民国晚期基层税政失灵的多重原因。在内忧外患之下,国家
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处于协同治理的地位。社会治理的主体从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社会的治理方式从单向性向多维度转变,社会治理的多样性和交互性需要法律来保障。同时,面对社会治理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政府失灵、市场
在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强的背景下,构建具有优良预测能力的汇率预测模型愈发重要。我们发现参数模型对汇率预测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模型设定是否正确,还取决于模型一方面能否迅速探测模型参数的结构性变化以使用最佳信息估计模型参数,另一方面能否及时识别模型解释变量以实用最佳参变量对汇率进行预测。本文构建了乘数自适应可变窗算法与自适应变元算法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检验了自适应体系建模在发现中国汇
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旅游业带来的外汇收入和其创造的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厄瓜多尔也不例外。近年来,厄瓜多尔政府努力成为南美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以实现本国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仅在2018年,厄瓜多尔的旅游业就创造了 23亿美元的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旅游业对于该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濒危物种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旅游业又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旅游业
麦瓦利是阿拉伯古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为伊斯兰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自贾希利叶时期在阿拉伯半岛社会就已存在的,与阿拉伯人建立亲属、盟约、保护和支持关系的人,依附于原主人的被释奴隶亦被称为麦瓦利,麦瓦利和主人之间的关系是瓦拉关系。伊斯兰教兴起后,麦瓦利的涵义得到丰富,依附于阿拉伯人的新入教异族穆斯林也成为麦瓦利的来源之一。麦瓦利的概念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指不同,至公元10世纪麦瓦利的身份标识
上世纪九十年代,亚马逊和易贝在美国上线,标志着一种新兴交易方式的登场,它依托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易,具有快捷、方便、匿名、不受疆域限制等诸多特点,面世之后,迅速在全球普及开来,且在国内、国际贸易额中所占分量越来越大,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与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相比,跨境电子商务有着特殊之处,尤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易信息的传输是数字化的,交易的空间具有虚拟性,交易的当事方具有隐匿性,
科技发展催化着大数据技术的演变,人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类型的高维数的数据,这些大量的高维数的数据并不仅仅限于多媒体图形和视频数据,它们会出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如证券市场交易数据、生物特征数据等等方面。这些数据在处理分析时通常被统称为高维数据。由于现代社会对高维数据的处理需求不断提升,人们也对如何处理高维数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数据维数高、样本规模相对较小时,我们之前所用的传统的统计量是无
智能司法是在我国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司法形态。它以法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依托,强调以数据为中心、以智能化为目标,提升司法审判质效。但智能司法如何有效处理司法数据,达到符合司法规律的智能程度,这是智能司法建设的核心问题。在智能司法的演变历程中,所面对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四方面现实难题:第一,智能司法与法院信息化、智慧法院等概念混淆,
失信不断加剧的社会现实强化了人们对信用进行立法的共识。对比美国和欧盟信用立法的基本境况后发现,我国国家层面统一的信用立法是缺失的,而散落于央地各层级与信用相关的制度规范也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不足:对象概念不清、基本逻辑不明、制度结构不融贯、节点建构不完善。由于环境、时代、主体等多因影响,信用立法的对象“信用”具有多变性,其内在逻辑在社会关系中是一种以事实信息为基础、以价值信任为目的双向互动形成的评价性
刑释青少年回归社会面临的重重艰难和破坏社会秩序的风险困扰着个体幸福与社会和谐。促进刑释青少年的回归社会,于刑释青少年个体之健康发展、于社会之和谐稳定意义重大。本研究立足于社会融入理论的视角,视刑释青少年回归社会为刑释青少年的心理建构、群体互动和系统整合的多层次互动过程,即刑释青少年回归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心理建构(微观层次)、群体互动(中观层次)、系统整合(宏观层次)的社会融入“连续统”。在此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