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城市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城市周边乡村的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能否顺利适应城市生活,不仅直接影响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我国区域性的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新疆石河子六宫村的土地从60年代起就被政府陆续征收,现今村内原有耕地已被全部征收,村民的身份和职业已发生了转变,开始适应新的城市生活。进城后的失地农民面临着就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心理认同等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失地农民能否顺利适应城市社会既关系到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该地区的稳定发展。因此了解六宫村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推进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新疆石河子六宫村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为研究对象,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并辅以深度访谈,分析了六宫村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社会适应状况。笔者把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内容分为经济适应、生活方式适应、社会交往适应和心理适应四个层面。具体从六宫村失地农民的就业、收入与支出、居住方式、休闲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社区归属感、自我认同等方面对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现状进行描述。通过分析发现,影响进城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因素有五个:安置模式存在的缺陷、征地补偿标准及分配的差异性、管理体制的落后、职业身份的差异性、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文化冲突。笔者针对六宫村失地农民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探讨了促进失地农民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1)对房屋即将征收的失地农民实行“大混居小聚居”的安置模式;(2)政府不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3)注重管理体制的改革;(4)社区可以从加强社区环境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着手,增强失地农民的社区归属感;(5)失地农民自身也要转变适应态度和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我文化素质修养,积极适应城市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