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视功能的常见视神经疾病,祖国医学中没有该病相对应的病名。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以及症状体征,临床医家多将之归于“暴盲”、“目系暴盲”等疾病范畴。到目前为止,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而且尚无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以及临床经验总结得知,中医药辨证论治该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现有的研究对于该病的证候分型以及治疗方法多从主观的个人经验出发,或者采用简单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因此得出的结论缺乏科学性和代表性,极大地限制了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的发挥。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证候是联系理、法、方、药的中心环节,因此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证候规律研究是首先应当解决的瓶颈问题。基于此认识,导师周剑教授认为对该病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已势在必行。本课题在数据挖掘方法的理论指导下,横断面、前瞻性地调查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和中医证候学资料,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初步归纳并总结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该病的中医证候学研究和临床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观察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包括:《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和《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两部分。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中,主要对该病的定义、分类、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评述。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中,则对该病的中医学病名及历史沿革、病证溯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以及现代中医对目系暴盲的认识进行了简要回顾。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本研究在综述了国内外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类型。方法:首先通过反复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后制定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医证候学调查表,然后采用前瞻性中医证候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眼科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科的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得到254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和中医四诊信息等。将所收集的资料输入数据库,然后对证候学资料进行传统证候学研究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最后结合中医诊断学和临床专业知识初步归纳总结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主要中医证候类型。结果:①本组254例NAION患者前10位临床常见的症状依次是: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遮挡、胸胁胀满、头晕、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胸闷、心悸、喜太息等。常见的舌质是舌淡、舌暗红有瘀斑、舌暗、舌红。常见的舌苔是舌苔薄白、苔少、苔白。常见的脉象是脉弦细、脉弦、脉细数、脉涩。②经聚类分析后254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主要症状被聚成类气虚血瘀证、类肝郁气滞证、类阴虚阳亢证、类气滞血瘀证等四类证候。③经主成分分析后总结出九个主成分,经合并后归为类阴虚火旺证、类气虚血瘀证、类肝郁气滞证、类气滞血瘀证等四类证候。④经因子分析后归纳出类阴虚火旺证、类气虚血瘀证、类肝郁气滞证、类气滞血瘀证等四类证候。结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多见血瘀证、气滞证、气虚证、肝郁证和阴虚证等单证表现。类阴虚火旺证、类气虚血瘀证、类肝郁气滞证、类气滞血瘀证是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常见基本证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