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生命的旅途中,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命的“终结”,是人生的句号。从远古洪荒时代到现代文明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从权贵名流者到平民百姓,关于生与死的价值观由此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艺术形态,殡葬文化也包含其中。殡葬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人类的世界观、生命观、生态观、经济观、审美观和人文关怀及其情感依附等等,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由于受传统生死观的影响甚深,对于鬼神的崇拜和畏惧使人们对陵园讳莫如深。认为生死为阴阳两界,因此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城市陵园总是抱持着一种回避的态度。陵园在整个城市建设的格局中一直得不到应有的位置,造成了精神文化资源和土地环境资源的双重浪费,城市同时也失去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缺乏相关科学的、成熟的理论指导,在利益的驱动下、短视意识支配的短期规划行为,造成我国现在大部分陵园规划布局不当、设计缺乏人文品味、环境混乱,在城市空间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发展非常缓慢。其实,作为每一个城市基本的附属物,一个特殊的纪念性空间、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承载地……陵园不该是阴森恐怖之地,而应成为一个充盈人文关怀、凸现历史沧桑、垒筑环境美学、传播民俗民风的的纪念空间。因此,转变陵园单一纪念诉求的表达方式显得十分迫切。本文通过对陵园文化的“共性化”(中西方陵园文化的比较)梳理、以及“个性化”(以闽南地区多元宗教文化信仰为视角)的观察,旨在探讨契合闽南地区区域精神文化的“城市陵园的空间规划”,为提升当代陵园精神文化价值提供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以满足不同宗教文化的丧葬需求、缓解殡葬用地矛盾、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