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扩大消费已成为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关键在于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储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养老是居民的主要储蓄动机,这一观点基本上得到了社会研究机构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养老保险制度是关系居民收入、老年生活的一项基本保障制度,理论上与居民消费问题密切相关。然而自Feldstein(1974)研究该问题以来,学术界发表了数以百计相关的论文,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和资本积累的影响仍无定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日益成为一个旁氏骗局。从我国情况来看,近些年国家GDP强劲增长,养老保障也日趋完善,然而居民储蓄率不降反升。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问题。论文结合我国实际,分别从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个角度研究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分析部分,充分考虑现有消费理论的特点及养老保险影响居民消费的机制,分别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下构建消费决定数理模型,包括消费动态路径和消费函数。其中,局部均衡模型中,综合考虑养老保险变量、人口特征变量、预防性储蓄动机、内部习惯形成和流动性约束等因素;一般均衡模型中,进一步考虑消费外部性和养老保险人力资本效应等。论文构建的数理模型,不仅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实现了个体消费决定模型和宏观经济增长模型的合理融合。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论文采用1994-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分别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在宏观数据模型中,选择养老保险覆盖率、养老保险替代率和养老保险贡献率等指标,更全面反映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水平。在微观数据模型中,分别从居民养老依靠和工作单位类型两个层面构造虚拟变量,也充分体现我国养老保险多轨制运行的特点。实证分析过程中,围绕模型形式和数据特点,合理采用一些较为前沿的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如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过程中采用面板数据冗余变量检验、内生性检验及广义矩估计等方法;微观数据模型分析过程中采用冗余变量检验、异方差检验、内生性检验及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等方法。不管是省际面板数据还是微观调查数据,实证结果都表明: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存在显著正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养老保险覆盖率、替代率和贡献率与居民消费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覆盖率和替代率的反向发展使得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内部抵消。由于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是固定的,贡献率的差异就必然体现了财政补贴的差异。因此,提高养老保险替代率、增加政府财政补贴都将有助于增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效应。从微观角度来看,在相同条件下,依靠养老金、退休金养老人群的家庭生活支出水平高于其他人群,企业、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家庭生活支出水平也高于其他人群。此外,论文还得到一些重要结论有:①预防性储蓄、内外部习惯形成和流动性约束等消费理论的综合应用,有助于解释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过度平滑和过度敏感现象;②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存在双向影响,一方面迫使家庭增加子女教育支出和老人医疗支出,增加了居民消费,另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的养老负担和预防性储蓄动机,抑制了居民消费;③相同条件下,政府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比企业工作人员有着更低的生活支出水平,反腐倡廉行动不仅不会抑制居民消费需求,还可能会促使畸形消费向健康消费逐渐转变,从而形成真实的消费拉动。基于研究结论,论文认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不仅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还要健全收入增长机制,降低居民对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调整人口发展政策,降低居民对支出不确定性的预期。